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5万多本科毕业生参与。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
回答的结果颇耐人寻味,也让我们意想不到:
毕业1-5年的答案是“基本技能”,
毕业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
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
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提出:“艺术最有用”。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围棋曾被视为人工智能不可能战胜的净土,因为它是人类发明的最复杂的游戏。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人类棋王李世石,“人类智慧领域的最后屏障”失守了。
围棋职业八段刘菁说:“还来不及反应,一切来的似乎太快了!面对毫无表情,连厕所都不上的阿尔法狗,4000年围棋的终结者今天就来了吗?空气中弥漫着机器的味道。”
四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这些机器人24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会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
未来的二十年,如今的很多重要工作都会极大程度的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
人工智能时代,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
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是无法被替代的。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学艺术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
十几年前,或者二十几年前,经常会有人说:“让孩子学艺术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
这样的想法在以前没毛病,但是在现在这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愈加繁荣的大环境中,想要不被机器替代,唯有靠智慧的头脑和自身的创造力。
苹果靠什么征服了世界?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把技术变成了艺术,让产品成为作品。它的核心竞争力,是感性的智慧。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企业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勇气、第二代企业家是知识、那么第三代就是以乔布斯为代表的,具有很高艺术修养、审美品质的人,是他们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未来。
机器只能靠着过往的知识输出,而人类却在创造,这一点是不可逆的。
李开复说:“未来什么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独艺术和娱乐不可能被替代!”
大数据机器把知识领域的事全做完,人类和机器的竞争关键,在于智慧、在于体验、在于创造力。
艺术不能当饭吃,但却是阳光空气和水
知识是可以学来的,但智慧是一种体验。
马云说:体验往往真正有价值的,都是伴随着“无用”的时光诞生。
我们不是不要读书,而是不要死读书。现在中小学,动辄就停掉“音”、“体”、“美”这样的课程。
现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凡是和学习无关的事,一律都被看为“浪费时间”。
但是,这些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却是最重要的技能。
艺术是人在生存环境当中,对世界的认识、认知、感知以及对于美的一种表达。
它对于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性,是孩子情商提高,和完整人格形成的主要途径!更是一个人的造诣和人生高度的必备催化剂!
受过艺术熏陶的孩子,他们看人、看事、看这个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感情是丰富的、内心是丰盈的、眼里充满了色彩。
结语
以前的二十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二十年,我们会把机器变成人。过去的200年是知识、科技的时代。未来100年是智慧、体验、服务的时代。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视艺术教育,因为琴棋书画、音乐舞蹈,是人类独有的表达方式。
没有艺术和游戏陪伴的儿童,是孤独不幸的,没有艺术和游戏陪伴的童年,是黯淡无光的。如果一个孩子丧失了内心的艺术本能,人性意义上的“死神”就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