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究竟来自何方?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一直作为一个谜而留在人们心间。因和其他卫星来比月球有好多奇异之处,让人难以理解。
分 裂 说月球起源是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存在好些假说。其中的一类被称为“分裂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据认为,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地球还处在熔融熔融(rónɡrónɡ):熔化。状态,自转得特别快,每4个小时左右就自转一周。地球顶道部分的物质逐渐隆起,由小而大,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高,最后终于脱离地球而被抛了开去;成为独立于地球之外的物质团。此物质团后来逐步冷却并凝聚成为月球。
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自转曾经达到过那么“疯狂”的程度。
从地球赤道被抛射出去的物质,由它凝聚成的月球,其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应该是基本上在地球的赤道平面内,相差不会很大;现在的实际情况则是,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相差颇大。
月球如果真的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话,它的化学成分、密度等都应该与地球的一致或差不多,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譬如譬如(pìrú):比如。说月球上的铝、钙等化学元素比地球上多得多,而镁、铁等则要少得多;地球的平均密度,即每一立方厘米的地球物质是5.52克,月球的平均密度却只有3.34克/立方厘米。
俘 获 说假说的大意是这样的:月球原来的“身份”可能是环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由于某种我们还不清楚的原因,它仍然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强迫”它脱离原来的轨道并把它俘获,成为自己的卫星。有人还提出这样的概念:这次俘获的宇宙事件,大致发生在离现在35亿年之前,俘获事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全过程经历了约5亿年。
“俘获说”设想月球原来是太阳系内的一颗小行星,有它自己的运行轨道,这样的话,月球的化学成分与地球的不同,密度有差异,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的赤道平面不一致,这些就都没有什么问题了。
不过,“俘获说”也有难以自圆其说自圆其说(zìyuánqíshuō):使自己的谎话或论断没有破绽。之处。科学家们指出:一个天体俘获另外一个天体的可能性是有的,只是这种机会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即使发生这种情况,那也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天体俘获一个小得多的天体。地球的质量是月球的81倍,想要俘获像月球那么大的一个天体,那是远远不够的。说得明白一点,地球是不可能把月球那么大的一颗小行星俘获来作为自己的卫星的,至多也只能改变一下那颗小行星的轨道罢了。
同 源 说主张“同源说”的人认为:形成月球和地球的物质虽是在同一个星云中,但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地球在先,月球在后。原始太阳星云演化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尘埃云里面的金属粒子等物质已开始凝集和部分地集中。在地球和其他行星形成时。很自然地吸积了相当数量的铁和其他金属成分,并以此为其核心的主要物质。月球的情况则与地球不同,那时,原始太阳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已大为减少,它只能吸残余在地球周围的少量金属物质,因而主要是由非金属物质凝聚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月球物质密度还不到地球的2/3,那是理所当然的。
“同源说”与“分裂说”和“俘获说”一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解释月球的成分、密度、结构、轨道等基本事实,但都存在一些需要认真予以解决的难题。
对科学家们来说,月球当然也是一个充满梦幻的世界。科学家们推测,月球不仅是开启地球以及众多宇宙之谜大门的钥匙钥匙(yàoshi):开锁的器具。,也是开启太阳系起源之谜大门的钥匙。那些待解之谜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就存在了不知多少岁月,直到今天,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在天文学上仍无明显的进展,反而使科学家们陷入更深的困惑之中。
月球起源新说有关月球起源的一种新假说的主要观点是这样的:
月球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小行星,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它不仅走向地球,而且与地球相撞。被撞“飞”的地球物质脱离地球,最后凝聚成为月球。在这次史无前例的猛烈撞击之前,组成地球的大部分铁和重元素,早已经沉落到地层的深处乃至核心,因此那些被撞“飞”的物质,主要是比较轻的元素。对地球来说,这次撞击带来的是地球的赤道被一下子撞“弯”了,而那些被撞出来的物质却仍然是在原先的位置上。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月球不是在地球赤道平面内绕地球转的缘故。
要解决月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看来还需要做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工作,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获得比较彻底彻底(chèdǐ):一直到底,深而透。的解决是不大可能的。
月球起源
月球从何而来?到目前为止,关于月球的起源,科学界的争论从来没有统一,关于月球起源有三种假说,一种是月球被捕获说;一种是地月同源说;一种是地球分裂说。但这三种假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月球被捕获说是指地球引力将月球捕获,使月球从行星变成了地球的卫星。这一假说从天体力学的角度看,有许多致命的弱点。月球被太阳抓过去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地球。还有木星,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极为强大的引力,是使地球免遭巨型陨石轰击的自然屏障,月球闯入太阳系时应该被木星捕获轮不上地球。俘获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解释现在月球的正圆形轨道形状。根据引力的规律,它应该沿一条扁形或椭圆形轨道运行,而不应该沿一条近圆形的轨道运行。同时在统计学上也站不住脚。难怪不少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捕获月球作为自己的卫星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完全无此可能。
地月同源说与地球分裂说根本无法解释月球岩石物质成份不同于地球。如果要想象地球将月球那么大的一块抛出,而自身没有散架反而形成两个几乎完美的球体,也是极端困难的。月球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那些天文学家同样不知道。总之要解开这个迷团,看来只能是跳出那三种假说了。
地球膨裂说认为,月球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地球、月球就在其中。在飞离太阳的过程中,一些小一点的火球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月球因离地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地球的卫星。
月球是在太阳爆炸之后飞过地球一旁的时候由于离心力降低而被地球俘获的,所以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正圆形的。而行星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所以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
因为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因此太阳表面物质飞出形成的火球密度较小,太阳表面下面的物质飞出形成的火球密度较大,而且岩石物质成份也不同。因为月球比地球在从太阳飞出时的深度浅,所以月球的月岩中所含的铝、钙和钛等轻的化学元素比地岩中要多6倍,而铁、钠、镁重的化学元素却很少,岩石物质成份不同于地球。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最新一项研究显示,“阿波罗”任务中在月球高地表面上采集的晶体矿物中可探测到含水物质,暗示着自月球形成之初就存在着水资源。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月球形成初期的矿物晶粒中包含着水,大约占质量的百万分之六,暗示着月球从始至终都含有水分,并推翻了之前的月球诞生理论。密歇根州大学的张有学(音译)和同事指出,这项研究结果否定了之前的月球形成理论——月球形成于地球和另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天体碰撞后产生的残骸。张有学说:“因为它们是月球最古老的岩石,可以推测在月球形成时就存在着水资源,这很难解释当前的月球形成理论。
作者:赖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