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乡县艾村西,地名"周西坡",相传是唐朝初年罗成与刘黑闼作战的古战场。民间传说,罗成马陷淤泥河,中箭身亡,葬于此地。今艾村西尚有罗成墓遗址。《平乡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 提起罗成,人们就会想起一位英姿勃勃、白马银枪的少年英雄。但查阅史籍,并无罗成名字,只有罗士信一名。小说、戏剧均说,罗成字士信,民间所谓罗成者,当为历史上之罗士信。《新唐书》说,罗士信是齐州历城人,十四岁即在齐郡通守张须拖部下领兵打仗,英勇非常。后归李密,又事王世充,后投唐高祖李渊,屡建战功,封郯国公。武德五年,罗士信随秦王李世民征刘黑闼,守洛水城。刘黑闼攻城,正逢天下大雪,孤军无援,城破。罗士信不屈而死,年二十八。 按照史书记载,罗士信是"城陷,不屈而死"。至于是不是民间所传,乱箭穿胸,死于於泥河,尚待考查。但罗成死于洺水这一点,众说是一致的。据《平乡县志》记载,古洺水流经平乡一带,淤泥河当是它的俗名或是它的支流,按古洺州治所在永年县,与平乡毗邻。隋末窦建德、刘黑闼均曾建都于此。据此推断,罗士信死于平乡县艾村一带,当是事实。 艾村村西尚存一土台,据传即当年罗成大战刘黑闼时所筑之点将台。将台东南二、三里处,即为淤泥河故道。今艾村七队耕地内有一片重碱不毛之地,据说是当年罗成运盐船队倾覆之处。 《新唐书》记载,罗士信埋葬在洛阳北邙。何以艾村又有罗成墓呢?当时兵荒马乱,将军殁于军中,先草葬于当地,待后日再移柩正式安葬,自属平常。因此,艾村的罗成可能为罗士信之初葬地墓。
历史上,罗艺有子,但史书并未有记载其事迹。罗艺发迹是在隋朝末年,他和秦叔宝也没有亲戚关系,小说中除了罗艺的根据地是幽州外,全是作者虚构。罗成的大部分故事来源的历史原型就是罗士信。 罗士信 (?-622年)中国唐朝军事人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613年,跟随张须陀征讨王薄、孙宣雅,在潍水作战。变民军刚开始布阵,罗士信驰马到阵前,刺杀数人,斩下一人的首级,用长矛挑着首级在阵前巡走,变民军大惊,不敢靠近罗士信。张须陀趁机率兵进攻,变民军大败溃逃。罗士信每杀一人,就割下鼻子揣在怀里,返回后,来检验杀贼的数目。张须陀感叹赞赏,他让罗士信随侍身旁。每次打仗,张须陀身先士卒,罗士信紧随其后。隋炀帝派遣使者来慰问,并画下张须陀、罗士信战斗的场面来观看。614年,征讨左孝友、卢明月,他和秦叔宝奇袭卢明月大营。616年,张须陀败于李密,自杀;罗士信随裴仁基投靠李密麾下,被任命总管。618年,攻击王世充时,纵马进军,身中数矢被捕。王世充对他丰厚待遇,但他对自己与邴元真同等不满。王世充将罗士信的骏马夺走给了侄子王道询。619年,以谷州归唐。高祖李渊任命他为陕州道行军总管。620年,虽秦王李世民包围慈涧,将王世充太子王玄应刺于马下。攻陷硖石堡,夺取千金堡。621年,平定王世充后,被任命为绛州总管,封郯国公。622年二月,替代王君廓守洺州,刘黑闼袭击,失败被捕,不屈被杀。 罗士信享年《旧唐书》为二十岁,《高祖实录》、《新唐书》为二十八岁。《资治通鉴考异》以跟随张须陀征讨王薄时,罗士信十四岁为理由,《资治通鉴》取享年二十,那罗士信616年十四岁;如果二十八岁,罗士信十四岁在608年,当时王薄并未起兵。
而罗士信和罗艺也没有关系。清代小说《说唐》没有罗士信这个人物,而有罗成。评书《兴唐传》与清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既有罗成又有罗士信,但是《隋唐演义》罗成没有死,罗士信在征刘黑闼时被俘杀(这和真实历史相近);《说唐》将两个人物的故事合并,罗成作为罗艺之子,在征刘黑闼时阵亡;《兴唐传》罗成的经历和《说唐》相近,罗士信就是那个憨傻的大力士,则是在攻扬州时中乱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