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什么乐不思蜀?

刘禅为什么喜欢亲小人,而疏贤臣呢?
2025-05-09 00:08:2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有一个人,如果说他是素丝无常,唯所染之,大多数人猜不到他的名字,而如果换个说法,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几乎所有人都会恍然大悟,哦,就是那个开城门投降,后又乐不思蜀的刘禅啊!

事实上,刘禅并不是没有治国之才,他在位期间,发展经济,与民生息,诸葛亮死后,还能在群雄割据的三国时期支撑数十年,能力并不平庸。而这样的刘禅,之所以被后世诟病,一是因为蜀汉灭亡,二是因为亡国之后,他又语不惊人死不休道:“此间乐,不思蜀”。

由于历史有时候并不是人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刘禅的乐不思蜀,根据目前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推断出两点,往小了说,是为了自保,往大了说,是为了天下统一。从刘禅的为君之道,以及后来蜀汉旧部和刘禅本人的结局来看,这两点是符合史实的。不过,这些都是从政治角度推测,以理性角度分析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些政治因素,这句话,会不会也包含了刘禅真实的想法呢?他或许,其实并不想做皇帝,他不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只想拥有平凡的幸福?

根据史书记载,刘禅登基为帝时,年仅十七岁,还只是一个少年,而这个少年,在此之前,他经历了失去至亲的痛苦,也被迫和挚爱分离。

刘备摔孩子一事,古往今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所有人都记住了赵云长坂坡救主的英勇,以及刘备的惜才之心,帝王之术。可没有人记得,在那一年的长坂坡,刘禅的生母,为了不拖累赵云带走自己的孩子,也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曹操威胁丈夫的人质,那个柔弱的女子,投井自尽了。对于刘备而言,那只是他的妻妾中一个人而已,对于历史而言,这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女人,可是对于刘禅而言,那是他的母亲,唯一的母亲,在他尚在襁褓之时就离开了他,等刘禅长大以后,他一定有为她的母亲而伤感过,为了自己父亲实现天下一统的伟大抱负,为了自己能够顺利脱险她牺牲了,可是,她的牺牲并没有换来父亲多么深情的怀念。他也一定不能懂,为什么男人心里想的都是王权霸业,他们胸怀天下,却又连自己的妻儿都可以抛弃。他不愿意做这样的人,可是他最终,他的挚爱,他也没有保护得了。

刘禅在幼年时,是曾经被拐卖过的,具体时间,具体是哪一次战乱,自古以来,争论不一,但是的确有这样一件事存在。刘禅被拐卖入的是一户普通农家,虽然不是亲生儿子,但是善良的农户两口子,都视如己出,随着刘禅慢慢长大,还给他物色了一个媳妇,小两口在乱世之中过得很幸福。结发之妻,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一心一意跟随着他,按照常理而言,在刘备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刘禅,也将他立为太子后,她应该被封为太子妃,等到刘禅登基,她可以为后,可是,在所有的历史里,刘禅的这位结发之妻,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仿佛消失的干干净净。

她去了哪里?答案很简单,消香玉损。

刘禅的两位皇后,都是张飞之女,而张飞在蜀汉的地位,不用多说。这很明显是一场政治婚姻,在这场婚姻里,刘禅的结发之妻是必须要多余的,因为虽然她地位卑微,但是在刘禅心里,他是深深爱着她的,这就意味着,张飞的女儿嫁给他以后,很有可能受冷落,就算不受冷落,也肯定不亲密,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她必须牺牲,而刘禅,他无法阻止这一起的发生。他或许采取过保护措施,但是,没有用。在汉朝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先例的。当年,刘病已登基,封结发之妻许平君为后,由于刘病已独宠皇后,冷落了霍光之女霍成君,为了霍成君能登上后位,霍母买通产婆使得许皇后难产而亡。即使故剑情深又如何,后来也还是没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刘禅的结发之妻,大概也和许皇后一样,甚至,她还没有许皇后那么幸运,她消失的默默无闻。

经历过这些,刘禅心里对皇位或许并不是很渴望的,只是,他的出生注定了他不能任性的选择自己的想要的生活。或许有人会说,出生帝王之家,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是刘禅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可是,刘禅他毕竟是一个少年,而且他是体验过平凡却真实的幸福生活的,如果不是他需要继承蜀汉王权,他本可以过着他喜欢的生活,哪怕是乱世,他至少可以有母亲,有妻子,有他自己的自由。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可以对刘禅取而代之,或许那时候,刘禅他心里是渴望着有一天,诸葛亮真的把他取而代之的,人各有志,父辈的雄心壮志着实不应该强加于下一代,这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心问题,而仅仅是生而为人,我们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生活方式,梦想追求的权力。可惜的是,刘禅这点小心思诸葛亮并不知道,他被刘备的托孤之词感动的稀里哗啦,只想着肝脑涂地报效先皇。

蜀汉灭亡并不是刘禅一个人的问题,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就算诸葛亮真的还活着,也不一定能逆天改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还苦苦支撑了这么多年,尤其是,他本无心帝位,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做了这么多年,而且,他还没有破罐子破摔,索性沉溺酒色之类,放纵自我,着实不易。他投降了,因为实在支撑不下了,也尽心尽力了,他能为蜀汉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使百姓免于战乱。

回顾刘禅的一生让人想起一句话,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只要尘世的幸福。刘禅的乐不思蜀,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心声,只是这心声,旁人很难懂,因为他的乐并不是纵情酒色,也不是性命无忧的乐,他的乐是他终于可以解脱,虽然,这解脱来的太晚,这之前,他牺牲了太多,但至少,在一生中,他还能拥有这样的时光,已经很好很好了。

回答2:

有一个人,如果说他是素丝无常,唯所染之,大多数人猜不到他的名字,而如果换个说法,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几乎所有人都会恍然大悟,哦,就是那个开城门投降,后又乐不思蜀的刘禅啊!

现实上,刘禅并不是没有治国之才,他在位期间,发展经济,与民生息,诸葛亮身后,还能在群雄割据的三国时期支撑数十年,才能并不平庸。而这样的刘禅,之所以被后世诟病,一是因为蜀汉消亡,二是因为亡国之后,他又语不惊人死不休道:“此间乐,不思蜀”。

因为前史有时候并不是人们看到的那么简略,刘禅的流连忘返,依据目前学者的研究,大致能够推断出两点,往小了说,是为了自保,往大了说,是为了全国一致。从刘禅的为君之道,以及后来蜀汉旧部和刘禅自己的结局来看,这两点是符合史实的。不过,这些都是从政治视点估测,以理性视点剖析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些政治要素,这句话,会不会也包含了刘禅真实的想法呢?他或许,其实并不想做皇帝,他不想具有登峰造极的权利,他只想具有普通的美好?

依据史书记载,刘禅登基为帝时,年仅十七岁,还仅仅一个少年,而这个少年,在此之前,他经历了失掉至亲的苦楚,也被逼和挚爱别离。

刘备摔孩子一事,古往今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所有人都记住了赵云长坂坡救主的勇敢,以及刘备的惜才之心,帝王之术。可没有人记住,在那一年的长坂坡,刘禅的生母,为了不连累赵云带走自己的孩子,也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曹操要挟老公的人质,那个软弱的女子,投井自尽了。关于刘备而言,那仅仅他的妻妾中一个人罢了,关于前史而言,这也仅仅一个微不足道的女性,但是关于刘禅而言,那是他的母亲,仅有的母亲,在他尚在襁褓之时就离开了他,等刘禅长大今后,他必定有为她的母亲而伤感过,为了自己父亲完成全国一统的巨大志向,为了自己可以顺畅脱险她献身了,但是,她的献身并没有换来父亲多么厚意的思念。他也必定不能懂,为什么男人心里想的都是王权霸业,他们胸怀全国,却又连自己的妻儿都可以扔掉。他不愿意做这样的人,但是终究,他的挚爱,他也没有维护得了。

刘禅在幼年时,是曾经被拐卖过的,具体时间,具体是哪一次战乱,自古以来,争论不一,但是的确有这样一件事存在。刘禅被拐卖入的是一户普通农家,虽然不是亲生儿子,但是善良的农户两口子,都视如己出,随着刘禅慢慢长大,还给他物色了一个媳妇,小两口在乱世之中过得很幸福。

她去了哪里?答案很简单,消香玉损。

刘禅的两位皇后,都是张飞之女,而张飞在蜀汉的地位,不用多说。这很明显是一场政治婚姻,在这场婚姻里,刘禅的结发之妻是必须要多余的,因为虽然她地位卑微,但是在刘禅心里,他是深深爱着她的,这就意味着,张飞的女儿嫁给他以后,很有可能受冷落,就算不受冷落,也肯定不亲密,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她必须牺牲,而刘禅,他无法阻止这一起的发生。他或许采取过保护措施,但是,没有用。在汉朝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先例的。

回答3:

  知道刘备摔子的故事吗?说是赵云当年深入曹操军营救刘备妻儿,结果刘备夫人跳井自杀,只救下刘备不满周岁的儿子刘禅,后来当赵云把刘禅交给刘备时,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所以有人说这一摔把刘禅即刘阿斗给摔傻了,扶不起的阿斗就是说他。
  所谓乐不思蜀是说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可刘禅真的一点也不思念蜀国吗?刘禅在“乐不思蜀”的伪装之下,每当夜静无人之际,恐怕不止一次地对着西南方向感泣!……刘禅乃是位非凡的智者,他将“大音无声”这一境界演绎到极至的同时,也使他最终避开了杀身之祸。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汁而已。如果刘禅不“乐不思蜀”那么他以后连思蜀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他的确是智慧超群啊!
  刘禅(207-271),字公嗣,蜀汉后主,小名阿斗,刘备的长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做了四十二年的皇帝。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成为新皇帝。年轻的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蜀汉政事全归诸葛亮所有。其后,诸葛亮北伐,刘禅本不赞成北伐,但也拦不住诸葛亮。二三四年,诸葛亮病逝,刘禅亲自素服将诸葛亮灵柩迎回。在处理魏延和杨仪的问题上,刘禅明显站在了魏延一边。他见魏延被杨仪派人杀害,就立即将杨仪贬为庶人,并改任蒋琬为大将军。其后蒋琬、费祎二人先后执政,两人死后姜维执政,开始再度北伐。刘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着蜀汉一步步走向灭亡。二六三年,邓艾四年围住成都城,刘禅开城门投降邓艾,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为在蜀汉他很少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圣旨。但后人已将刘禅逐步丑化成一无所事的人了。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三国时期作皇帝时间最长的就是刘禅,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极点,怎么会坐那么长时间的皇位?
  刘禅“乐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韬光养晦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