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具体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
1、治污水:参与河道巡河;举报河道污染问题,为治水提出建议;不向河道扔垃圾;购买使用无磷洗衣粉;对家庭垃圾分类投放,方便填埋场进行回收处置,减少垃圾渗滤液对水体污染;农村生活污水主动纳管处理;企业达标排放,不乱排污水等;
2、抓节水:关水龙头、带头使用节水器具,如节水马桶、节水龙头;日常生活一水多用,如洗菜水用来拖地、冲马桶;支持政府开展节水器具改造;在小区内实施雨水收集,将收集的雨水用来灌溉树木;洗菜、洗衣不用流水冲洗,用淘米水浇灌阳台花草等。
3、排涝水:支持配合政府在小区内实施易涝易淹改造工程;不向窨井乱扔垃圾、杂物以免堵塞排水管道;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路面小区积水等、拨打热线12345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对周边实施的排水工程参与监督,并提出合理建议;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义务劳动,疏通清理排水渠道;支持水利工程建设等。
4、保供水:冬季对户外裸露的自来水管、水表等进行包裹防止冻裂,减少自来水流失;不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种菜、耕作、施肥、扔垃圾,以免影响水质;不在饮用水源水域内游泳、垂钓、洗涤;不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生猪、鸡鸭鹅等养殖;不砍伐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树木;选合适的水管材料,不造成供水二次污染等。
5、防洪水:不占用河床种菜、搭建非法建筑;熟悉周边防汛防台避难场所位置及逃生路线;不毁林烧山、毁林种茶,乱砍森林;不往行洪河道倾倒建筑垃圾、渣土等;种植山核桃、香榧等经济作物时不使用除草剂杀灭地面灌木丛;对山塘水库堤坝裂缝、管涌等情况向巡查人员或当地政府报告等。
扩展资料:
“五水共治”,涉及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却是人的问题。现代科技发展迅猛,治水的纯技术性难题很少,人类干预自然和滥用技术的后果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浪费水源、违法排污等等。开展“五水共治”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民心所向,需要全社会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在
应该普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亲水、爱水、护水的倡导者。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治水工作、普及治水知识,积极动员亲朋好友和身边群众共同投身治水行动,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争做亲水、爱水、护水的实践者。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生产生活习惯,不乱丢垃圾、不乱排污水、不侵占河道,为实现武义“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宜居环境贡献力量。争做亲水、爱水、护水的捍卫者。积极劝导、制止、监督、举报各类破坏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的不文明行为,为“五水共治”守好坚强防线。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治水非一人一日之功,需聚合你我之力。让我们汇流以成海、聚沙以成塔,则五水可治、家园可兴。五水共治、净美家园,人人有责、家家受益。让我们众志成城、携手共进,积极投身治水行动,保护好每一滴水、每一条河、每一处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具体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
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核心,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可治理自来水、江水、河水等水资源的污染问题。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水是生产之要,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
扩展资料:
五水共治的意义:
“五水共治”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由于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单独追求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低效率的,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治水的五个方面具有内在联系、互为因果,就要采取联系的、发展的思维设计治水目标、治水工程、治水途径、治水方法、治水制度。
治污水直接影响保供水,对于水质性缺水的区域,污水治理好了,水资源供给就有保障了;治污水直接影响抓节水,污水经过治理是可以回用的,回用水比例越高,取用水比例就越低,就实现节约用水的目的。
保供水和抓节水是水资源的两种管理方式,前者属于供给侧管理,后者属于需求侧管理,两者有机结合正好实现了供求互动。抓节水对治污水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节约用水,可以保障生态用水,也减少污水排放。
防洪水和排涝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排涝水做得好就保障了防洪水工作,防洪水做得好就减轻了排涝水的压力。
“五水共治”具有范围经济效应。经济学原理指出,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就称为范围经济。同样,当“五水共治”的费用低于五种水分别治理的成本总和时,就具有范围经济效应。
实践证明,统筹谋划“五水共治”,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单打独斗式的治水工作,就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我省“五水共治”正是按照系统思维观,统筹谋划治水的五个方面,在治水工作中充分彰显了生态效益——保障水生态安全和改善水环境质量;经济效益——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治水目标并以治水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效益——保障饮用水和水环境等基本民生需求并解决水安全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水共治
五水,是指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是一个大目标、大思路。这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核心,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可治理自来水、江水、河水等水资源的污染问题。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水是生产之要,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基,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用、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
中文名 五水共治
外文名 Five Water Treatment
目标 把污水变成甘水
含义 可治理自来水、江水的污染问题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为建设美丽浙江,浙江省委、省政府将“五水共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需重点突破的改革项目。
2014年5月27日,浙江省组建成立了浙江省“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并部署全省“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工作。此次组建的“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集成了来自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水利厅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大学、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部门和单位的200余名专家。
成立仪式上,部分技术服务团专家和其所在单位还与基层单位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管理系统开发、河道原生态修复工程等11个项目完成了技术服务签约对接,为在“五水共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
/iknow-pic.cdn.bcebos.com/6d81800a19d8bc3ef5d369c38d8ba61ea9d345db"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6d81800a19d8bc3ef5d369c38d8ba61ea9d345db?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d81800a19d8bc3ef5d369c38d8ba61ea9d345db"/>
扩展资料
为了扭转“江南水乡为水愁”的局面,浙江自2014年起在全省推行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下决心让群众喝上放心水,让“可游泳的河”不再难觅。
浙江省委省政府强调,治水就是抓民生,治水就是回应群众呼声,各地要将“五水共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落实。
治污水作为首要重点任务。除了重点治污水,其他“四水”也将齐抓共治、协调并进。防洪水,重点推进强库、固堤、扩排等三类工程建设;保供水,重点推进开源、引调、提升等三类工程建设;排涝水,重点强库堤、疏通道、攻强排,着力消除易淹易涝片区;抓节水,重点要改装器具、减少漏损、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示范,合理利用水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4%BA%94%E6%B0%B4%E5%85%B1%E6%B2%BB#4"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五水共治">百度百科——五水共治
参考资料来源:/leaders.people.com.cn/n/2014/0212/c58278-24337434.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为浙江“五水共治”点个赞">人民网-为浙江“五水共治”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