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2导弹有一个圆形导引头,其前端使用了一个冷气瓶来进行冷却。导引头探测波段的宽度为3~5.4GHz。探测战斗机的距离大于8公里,探测直升机的距离大于4公里。发动机工作时间8秒,自毁时间14~17秒。“前卫”-2系统有一个光学/电视瞄准装置,适于夜间使用。白天则使用机械瞄准装置。“前卫”-2导弹的机械瞄准装置代号为QGM-2。这两种瞄准装置对“前卫”-2导弹系统的环形瞄准器必不可少。
电池致冷装置代号QDN-2。该装置对导弹探测头内的红外探测器进行冷却,从而使武器系统对各种空中目标都具有正面攻击能力,其中包括攻击超低空飞行的无人机。这种导弹与俄罗斯的“箭”-3非常相似,它很可能是一种使用了中国国产化组件的仿制品。
飞弩”-6系统
“飞弩”-6系统是一种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中国的大多数便携式地空导弹都是仿造的前苏联“箭”-2/3地空导弹系统,但“飞弩”-6不同于中国其他便携式地空导弹。它的电子装置主要安装在发射筒前下方的握把内。由于采用了数字化电子装置,使得控制手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与人的手掌大小相当。发射筒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重心不稳,但装弹后的却可找回平衡。“飞弩”-6的推进器为固体推进剂单级喷气发动机,采用破片杀伤弹头。它的导引头为金字塔形,看起来像一个标准的红外线圆形旋转探测器,在其前方安装了反射镜,导引头的工作频段为3~5.4GHz。此外,它还可为操作人员配备敌我识别装置。 “红缨”-5系列大多是俄罗斯“箭”-2(“红缨”-5)和“箭”-2M(“红缨”-5A)地空导弹的仿制品。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在“红缨”-5A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改进型“红缨”-5B。这种改进型吸纳了一些新的设计思想,如通过电子热敏方式为导引头降温。对地空导弹而言,对其导引头降温的工作是永无止境的,这主要是因为降低导引头的温度仍不能充分满足导弹系统的需要。
“红缨”-5C与这些武器系统不同,它采用了新式设计的“哈尔滨”卡车,可载8套这种便携式导弹,而且可组合使用“红缨”-5系列的各种导弹。“红缨”-5C的运输工具还没有展示过,不知道更为先进的“飞弩”和“前卫”导弹是否也采用了这种运输工具。新式运输工具配备了全天候跟踪电视摄像头和激光测距仪,发射筒本身通过加装外部电源可有效降低导引头温度,从而使操作员有更多时间跟踪和攻击目标。 “霹雳”-9系列导弹源自以色列的“大蟒”导弹,而以色列的这种导弹则是美国AIM-9“响尾蛇”导弹的衍生品。同其他中国导弹一样,中国希望通过引进零配件实现对导弹的现代化改进。
促使中国对导弹系统不断升级的主要因素可能有两个:首先是缺少零配件(购买相当昂贵),这迫使中国军工部门彻底改进发动机,通过对相关部件和子系统的仿制,保证武器系统发挥其应有的战斗交通;其次是使武器系统适应本国条件和中国军队的配置要求。要知道,对某一国家适用的武器系统,对另一国家可能就不一定适用。有趣的是,中国是将空空导弹改进后使之成为地空导弹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德国的博登湖机械技术公司也试图对“鸢尾草”-T导弹作同样的改进。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专门为国际市场开发了一种新型弹炮综合防空系统,该系统最初命名为90-2型,目前向国外出售的是95-2型。在1999年10月的国庆阅兵式上,首次展示了这种弹炮综合系统。95-2型由4门25毫米高炮和2个4联装红外制导的导弹组成,并配有作用距离为45公里的搜索雷达和11公里的跟踪雷达。据报道,它的最大射高为4.5公里,车身前部安装有电视跟踪摄像机、红外摄像机和激光测距仪等设备。95-2系统高炮的参数为:最大射程2.5公里,最大射高2000米。此外,T95-2弹炮综合系统还可使用中国军队现役的任何一种便携地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