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大龄剩女是个时尚名词,她们称自己为单身贵族或者黄金“剩”斗士,不结婚就不用受到家庭的束缚,可以专心忙事业,享受自己独处的时间和自由,但是在古代,男婚女嫁不仅关乎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稳定,更关乎人口的繁衍和家国的持续发展,既然是家和国的大事,男婚女嫁就不仅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如果适龄女子不结婚,那可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比如说周朝时,婚配就属官方议程,朝廷有专门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据《周礼》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而这个“判”就是“半”,媒氏主合其半,让男女成为夫妇,然而到了三国时,媒官都设到了交趾、九真等边疆地区。
还有春秋时,据《周礼》中的《地官·媒民》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那时姑娘到了十七岁还没嫁人,就算是剩女了,此时由于战争频繁,促使人口锐减,为了繁衍生息,越王勾践就曾下令,男子20岁娶,女子15岁嫁,姑娘到年龄还未结婚,不仅自己有罪,连父母都会跟着受罚,为了催促结婚,官府还会组织“仲春会”,也就是大型的相亲会,这时只要男女看对了眼,愿意私奔都是可以的,可你若不参加“仲春会”,那是要遭到处罚的。甚至到了汉朝,汉惠帝也曾下令,姑娘到了15岁以上还不嫁人,就要罚款600钱。
晋朝就更加有趣了,女子若到了十七岁不出嫁,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婚配,据晋书·武帝纪》记载“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女孩到17岁了,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当地官员就要找个合适的男方,将女子分配给他,其实对于男方来说,这种事情勉强还能接受,可女方就有点吃亏了,因为你不知会分配个怎样的人家,所以一般父母都会在女儿十七岁前就赶紧张罗这事,防止孩子被分配出去。
再有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导致人口减少,朝廷对人口增长特别看重,规定女孩子到了15岁还没出嫁,家里父母就要被官府抓起来坐牢。而到了唐朝,则提倡自由恋爱,在唐朝李世民时期,官府还专门为解决单身问题发布公告,男子20岁女子15岁,或者丧偶过了响应时间,官府要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婚姻撮合,但男方若过了60岁,女方过了50岁,或者女方有孩子愿意守节的,就不可强求,在唐朝还专门把婚姻问题作为官员的考核标准,做得好的对升官还有帮助。
而宋朝是有史以来剩女最多的王朝,因为那个时候,姑娘们挤破了头也想做官太太,所以造成宋朝出现十分有趣的现象,叫“榜下捉婿”,就是说各地的官僚地主们,就选择新科进士来做女婿,说是选择实际上就是抢,如果抢不到那就等明年,为了过上好日子,姑娘们不在乎多等两年,就这样,去年等今年等明年还等,终于等出大批剩女。
到明朝时期,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娶,将女子的结婚年龄改到了14岁,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人口数量大幅增加,朝廷虽然提倡早婚,但是对剩女已经没有太过苛刻的惩罚措施。
结婚是延续后代的一种方式,在战乱年代人口锐减,国家为了增加人口提高国力都会对婚假有相应规定,鼓励早婚,而且结婚的人在心态上会比较稳定,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看来在古代想要单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做好罚款或坐牢的准备。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很多人都不想早早结婚,人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日子,虽然国家不会强迫婚姻,但还是希望每个人都有人陪伴,不必孤独终老,不管是否结婚,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一生所爱的人,愿你三冬暖,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因为在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如果嫁不出去家里就要多一张嘴吃饭。本来粮食就不足,所以女子要受罚甚至还要坐牢。
因为古代人口稀少,女人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所以在古代不结婚的话是要受罚还要坐牢的。
现在的大龄剩女还是很多的,迟迟不结婚那可是违法犯罪,最严重的甚至可能把牢底坐穿 ,古时女子出嫁一般在13~20岁之间 。
是的。古代的时候是不允许女人不结婚的,否则就当犯罪来处理,特别没有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