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定义: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目前我们所能接受的一个最合乎客观和历史规律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结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首先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在一个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的生产力的确是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发展更高的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在发展生产力的时候,为了提升人们的积极性,邓小平打破了长久的平均主义,号召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说消除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极大的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共同目标。只有共同富裕了,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
可是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的经济是飞速发展起来了,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不安定因数,并且抑制了我国的内需。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极强的破坏力。
我们应该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呢?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共同富裕?通俗地说就是大家都富裕。吴敬琏先生阐述过未来理想社会的情形,既社会的阶层应该为橄榄形。也就是说大部分为中间层。特别富裕和特别穷的占人群的少数。这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甚至中级阶段是恰当的。它可以鼓励人们创造财富,又可以保证社会和谐。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我们最先关注的应该是怎样增加低阶层的收入?我们可以在全国统一实行低保制度,特别是对无劳动能力的人要保证他们的衣食无忧,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我国公民应有的权利。第二是应该提高城镇职工的工资待遇,特别是城镇最低工资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想适应。每年要强制性增加。第三,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鼓励农民进入城市,要取消农民进入城市的一切障碍。只有这样,农民才可能有更多的土地,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当然,我们也应该帮助他们把这些农产品卖出去。这样,就要求政府放开全国的农产品市场,农民可以自由交易,并取消一切
不管在任何国家和社会,穷人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劳动力,富人则除了劳动力外,还有资本。要使经济快速增长,就要实现这样的政策目标:富人在利用市场机会来创造个人财富时,给穷人创造就业机会和带来更高的工资增长,以及政府集中力量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达到上述政策目标的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这样我国经济不仅能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在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的同时,让只有劳动力的穷人的工资的增长快于富人的收入的增长,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首先共同富裕不是说同等富裕,要实现同等富裕恐怕要等到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在于提高生产力以及合理化生产关系(我认为主要是分配关系)。
比如:在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提高了财政收入基础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目的就是让农村也富起来。在东部沿海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目的就是让中西部富起来。
还是自己去问问马克思吧,用 实现共同富裕 去哄三岁小孩 还行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