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接触去体验。
吃茶去的由来:
1000多年以前,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扩展资料:
赵州禅师的人物一生:
赵州禅师(778年~897年),法号从谂,祖籍山东临淄,出生地曹州(今山东菏泽),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
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并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赵州眼光烁破天下”。赵州禅师住世120年,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
遗著:十二时歌
赵州禅师在赵州观音院驻锡期间,生活极为艰苦。他的《十二时歌》就是对这段“村僧”生活的真实写照。直至临终前的两年,赵州禅师才得到燕赵二王的供养。现把赵州禅师的《十二时歌》录之于次,以激发后代禅人对这位老禅师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吃茶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州禅师
当年,赵州从谂禅师在河北赵县的观音院开坛布道,一时学人云集。一天,一位禅僧远道而来,参见赵州禅师。 禅师问他:“你来过这儿没有?” -- 禅师待客,亲切问候。 “没来过。” -- 远道而来,风尘仆仆,见到自己仰慕的禅师,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禅师亲切招待,让来人喝茶休息去。 之后,又来了一位禅僧。 禅师问:“你来过这儿没有?” -- 禅师待客,亲切问候。 “来过。” -- 一路赶来,见到自己仰慕的禅师,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禅师亲切招待,让来人喝茶休息去。 这时,在一边看了半天的院主心生疑惑,不解地问道:“和尚,刚才你让初来此地之人喝茶去,理所当然,但对常来这里的人,也让他喝茶去,这是为何?” -- 院长误以为赵州禅师的话中有很深奥的意义,产生了错误的思想。 赵州禅师一听此言,立即叫他:“院主!” -- 当头一喝!要震醒院长的“迷梦”。 院主立即应声。 -- 被赵州禅师从“梦中”唤醒,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当中。 赵州禅师说:“喝茶去吧。” -- 院主在一边陪了好久,辛苦,还心生了妄念,不该,快喝茶休息去吧。 赵州从谂禅师是禅宗历史上震古烁今的得道大师。他的“功夫”都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好地展现了。真正的禅宗修养不是神秘莫测,恰恰是要能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修炼,该问候客人就问候客人,该如何招呼客人就如何招呼,碰到有人误入歧途心生妄念之时,还及时地将其唤醒,引导他回到自然的眼前生活中来。 曾有人问:饿来吃饭,困来卧眠,这谁不会啊?禅师说:偏有人胡思乱想,饿了不吃,困了不眠。自寻烦恼,而难以自拔。 思想在很多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对于已经掌握的东西,就不必要再胡思乱想,否则就如同画蛇添足,徒增无益。比如,学会了吃饭,再吃饭时就专心吃饭,否则容易消化不良,自寻不快。 比如,不会游泳,就要学习,开动思维的脑筋。如果要提高绘画、唱歌的技艺,就需要开动思想,反复实践锻炼,从而得到水平的提高。 这则公案提示人们:要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演绎、推理出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思想。 “念”是指闪过的一个念头,比如在炎热的天气里忽然一阵凉风吹来,顿时感叹:好凉快!这就是“念”。 “思”是思想,推理、联想、演绎,等等,是思维的过程。 禅宗希望人们在有了“念”头时,不要由此生起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思想。这就是不“生”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思想。佛经中“无生”一词的含义与此相近。 要做到这样,需要反复锻炼。不用刻意寻找场所,生活中随时可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