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诗。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张祜《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有的人甚至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可见当年的扬州乃人人向往的游冶胜地。姜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联想自然,耐人玩味。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服判官刘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课本在注释“青楼”中说,“豆蔻词工”“青楼梦”是“指杜牧作诗的技巧和才情”,人教版教参“补充资料”说“他(指杜牧)面对劫后的扬州,纵有春风词笔也难以再去写那些儿女情长的诗篇”,这是把它当做一般风月之作。笔者以为,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2、附原文:
扬 州 慢
南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3、作者简介: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这句话的意思是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扬 州 慢 作者:姜夔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先看了下原文.(很久没看高中语文书了)
全词翻译如下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