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答案:C,无中生有。“遭人鄙视的表现”错,原文无此意。
2、答案:D,因果关系倒置,原文是“因为庙堂和山林……”
3、答案:B,以偏概全,原文有“一个”、“重要”两个词。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山水旅游文化”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山水之乐”彰显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的旅行或娱乐。
B、山水景物代表自然与天工,与人为斧凿的庙堂都市恰成鲜明对比。有人说旅游之乐合乎老庄的“悟道”。
C、古代“士”的旅游,其在本质上是小众化、精英化的,目的是暂离名利场上的激流险滩,是遭人鄙视的表现。
D、庙堂和山林的互补交融,使士在心理上与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离。在仕途疲倦或官场失意时,山水旅游之乐成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到了魏晋南朝时期,山水游览风靡,士人习惯将观赏自然风光与回归人的自然本性结合在一起。
B、“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能体现出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交融。
C、居官入仕享受世俗的成就,纵情山水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山水之乐与功名富贵成为并行不悖的精神追求。
D、一般的士大夫多以山水之乐、出尘之想装点风雅的门面,但又不宜简单视之为虚伪做作,造就了士庙堂和山林互补交融的理想人格,激励士在心理上与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儒家传统中,原本存在仕与隐的对立,隐逸包含着强烈的不满和反抗现实的意味。
B、追求山水之乐的旅游活动跻身主流文化,成为读书人风雅清高的标志,以及文人创作的题材。
C、士大夫阶层也有对功名的蔑视和对仕宦的厌倦,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脱去尘俗之气,过自由闲适的生活的愿望。
D、士的理想典型,曾经让中国文化传统中无数真实的士产生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