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的病因有小脑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
(1)小脑蚓部损害:常见于小脑蚓部肿瘤,儿童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成人以转移瘤多见。
(2)小脑半球损害:常见于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等。
(3)全小脑共济失调:常见于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1)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铅、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谢性疾病等。
(2)后根病变:常见于转移瘤。
(3)后索病变:常见于脊髓联合变性、酒精中毒、脊髓压迫症等。
(4)丘脑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
(5)顶叶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肿瘤。
3.大脑性共济失调
常见于大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胼胝体部等部位的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外伤,变性性疾病等。
4.前庭性共济失调
常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
引起共济失调常见的疾病有颞叶肿瘤、血管网织细胞瘤、溶血尿毒综合征、遗传性共济失调、小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Creutzfeldt-Jakob病、镇静安定类催眠药中毒、铅中毒、肉毒中毒等。
还有一些少见病,如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小脑橄榄萎缩、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及一些罕见病,如遗传性共济失调、白内障、侏儒症、智力缺陷综合征。
维持共济失调患者的心理平衡,首先应在家庭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气氛,解除共济失调患者各种顾虑和精神负担,避免情感刺激。
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 表现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1)姿势和步态改变:蚓部病变引起躯干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摇晃不定,严重者甚至难以坐稳,上蚓部受损向前倾倒,下蚓部受损向后倾倒,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小脑半球病变行走时向患侧偏斜或倾倒。
(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incoordination):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表现辨距不良(dysmetria)和意向性震颤(intentional tremor),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时震颤愈明显。眼球向病灶侧注视可见粗大的眼震。上肢和手共济失调最重,不能完成协调精细动作,表现协同不能(asynergy),快复及轮替运动异常。字迹愈写愈大(大写症)。
多锻炼,多给按摩,多吃点水果蔬菜
1、中毒现象:比如来药物物中毒、酒精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以引起共济失调。
2、年龄老化:年龄老化是发生共济失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疾病就会趁虎而入。
3、遗传因素:共济失调主要源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患者是隐性遗传,尤以小儿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为多见。
4、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等。
5、维生素zhidao的缺乏:尤其是维生素日族的缺乏,由于神经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使神经发生病变而引发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