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士族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士族对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2025-05-16 16:03:1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士族制度是一个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突出的一个政治特点,对于我们后世人来说,对于当时局势影响最深就是关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消极影响,严重的占有了大量的劳动力,但不得不提的是士族对于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还是产生了很大帮助的。

士族是一个以家族为基础的特权阶级,也是地主阶级中的衍生阶级,在政治上是能够担任重要的官职,在经济上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成为了后世人口中的“地主”,在整个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士族和普通的庶族是有很明显的界限划分的,甚至严重到不会和庶族一起在同一个桌子上面吃饭,通婚几乎不用想。在整个文化层面来讲就是一些相对比较清高的状态。

正是因为士族是特权阶级,所以对于整个国家大环境来说,会造成以强势对弱势的以上犯下的情况出现,让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百姓更加不堪重负,慢慢的人们内心就会出现反抗的心态,最终起义。

并且士族对当时的局势影响还是相当大的,在当时完全是一种腐败黑暗的“代名词”,对于那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都是一个相当大的影响,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颇深,最直接的提现就是当时围巾南北朝时期的矛盾问题十分明显,士族将自己的钱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群社会寄生虫,这就是他们最显而易见的影响。

但是好景不长,正所谓失民心者失天下,在当时这样的环境下,因为他们自我的腐败、奢华的生活,所以在内部斗争的竞争下,逐渐的被庶族掌握了大全,再加上唐朝末年的时候农民起义比较频繁,最终士族也是彻底的败在了农民起义旗下,正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这样才慢慢的恢复经济,走向了美好的明天。

回答2:

三国时期的士族对当时的局势的影响是贯穿整个时期的,尤其是三国时期的政治走向,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士族的影响!

士族就是贵族,可以世代有特权,顶级门阀士族都是掌控国家政治经济命脉,比如谢安的孙子谢混”家业百余处,童仆数千人”,而庶族就是寒门最多只能做到县令,萧氏没做皇帝之前也是庶族。司马懿是士族的最大代表,是第一个将权利核心从皇帝及其外戚下放到世家大族手上的人。即使是曹操,也要把女儿嫁给汉献帝,保证自己和皇族的紧密关系。同时司马懿也将政权完全转换为了士族垄断政权,贫民愈发难以晋升。这个时候从底层人民的视角来看,和中世纪是有一点儿像的。

士族们彼此联姻,其实家大业大,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江东侨姓士族势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孙恩作乱。南朝皇帝多暴君,可是那些王谢家族头面人物照样在皇帝面前装逼不给面子。最后是侯景之乱、江陵城破,江东侨姓士族才彻底衰败下去。。王莽时代尚无此划分,王莽是外戚。曹操不是,但其时代已开始有初步的士庶之别,历经曹丕,孙权和司马昭的统治,士族政权最终在西晋完成。杨坚自拟弘农杨,实为汉鲜合流的新兴军事贵族。

在资治通鉴中,读到这一段也是颇有“违和感”,因为袁绍很积极的鼓动何进诛杀宦官,并引入边区军队。颇觉意外,但没意识到袁绍的士族身份。五胡乱华主要是东汉来连绵战乱,人口不足,允许湖人内迁,类似欧洲难民潮,本质是补充劳动力,结果胡人看到你们硕大家业,没有男丁保护就起了异心,最终在八王之乱后爆发,世家其实战斗力很厉害的,当时北方许多山寨自保,毕竟原因南迁的只是一部分,隋唐对那些异族有很大战力就是那些人打异族真的是保卫自己的家产,能不拼命吗,宋朝萎了原因就是世家没了,对抗异族没有桥头堡了,都出工不出力。可以说每个制度都是有利有弊,中国几千年一直在完善前朝不足,却没有完美的制度。

在这一段历史中,曹操算不算厚道的?因为曹操主张使用行政手段处理宦官。似乎此时的曹操像个萌新政治家。钱氏家族,三钱对新中国有多大贡献自然不必说明。这一千年望族起源于吴越钱氏,说是“王朝兴替,门阀不衰”绝不为过。这样的例子各行各业还有很多,有些更是就在大家身边。很多名校生天才少年,我们只是以为与他们有智商或勤奋差距,其实人家的祖荫可能已经延续百年千年了。

我觉得推动士族门阀衰落和庶族地主崛起的根本因素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不知是否有道理呢?因为如果没有知识的爆炸性普及,仅仅靠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简单积累,不太可能出现革命性的社会变革。

世族篡位很难,王敦桓温就是典型,因为对于大多数世族来说,与其让其他更有实力的人上位,不如维持司马家的统治,刘裕能够成功是因为北府军是流民军,恰恰和世族没有关系才能成功,北府军最初是世家掌控,刘牢之死后切断了他们的联系,宋齐梁陈都是掌握了军权以后才上位的。士庶之争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很多进居高位的寒门都想成为士族,而不是消灭士族这个阶级。东海徐氏在晋末是寒门,到了陈朝就已经成为顶级大族了。侯景入南梁之后也先想着和王、谢联姻,后来王谢不理他才大开杀戒。而且古代很多大开杀戒也不是阶级斗争,而是更纯粹意义上的政治斗争或经济资源的掠夺。武则天上位后也通过改氏族志来强化武家作为士族的地位,还让自己子孙及武姓亲戚和顶级士族联姻,而不是消灭士族这个阶级。

即便最后黄巢屠杀士族,也是因为士族都在长安、洛阳两地聚集,黄巢屠城,屠杀官员,所以士族好多跟着死了。士族首先是官僚,用官民矛盾来理解就行了。而且黄巢刚刚进长安的时候也希望名宦当自己的宰相,后来这些人不愿意,才被杀。最后的最后,朱温的那个“白马之祸”,是科举不中的士族投靠朱温后对考科举上位的士族展开的大屠杀,而不是什么吧寒门杀士族。江南村落多为独姓,但内部利益真的很难一致,相互压制较为常见。姻亲关系也较宗族更为有利。或许古代不同,但也觉难形成所谓集团。要说凝聚力还不如一振臂高呼的陈胜吴广,乡邻名仕。

回答3: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世族经济,联系东汉的庄园地主豪强势力,再联系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隋唐时期没有放弃重农抑商,只是有所松动;
宋代士绅经济以后,租佃制逐渐普及,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门阀士族没有成长起来时,时代属于汉朝。
门阀士族早已发育壮大后,时代属于晋朝。
只有中间的成长道路,才属于三国。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对门阀士族的真正绝杀,来自黄巢之乱。
当维系社交关系的人都大半被杀之后,朋友圈也就散了。更重要的是,在一片大乱中,门阀士族的谱牒也丢了。没有谱牒,活下来的人都成了个体。社交网络,断的一干二净
门阀士族依靠社交关系兴旺了900年,最终又在时代变迁中,因为社交网络断裂而消散。
表面上,他们败给了黄巢的屠刀。
实际上,他们败给时代的进程。
归根结底,门阀士族在晚唐的社交关系,是寄生于朝廷的躯体之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再加上社会秩序崩塌、平民崛起,他们再也不能像祖先一样,在乱世中重振家业。
这就是历史的进程。

回答4:

士族相当于现代英国的皇室贵族,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名声。
其让贫富差距更加大,让民众内心更加愤懑,更加想要一个清明平等的生存环境,所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国局势的更快行程,让汉王朝更快速灭亡。

回答5:

可以说士族是三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基础。如果东吴和曹魏集团没有获得士族的支持,那么他们也不会一路发展壮大,但士族的支持也是一种掣肘权势集中在王权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