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织锦和文物遇到空气会变黑?

2025-05-10 08:41:2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在一些大型古墓的发掘中,原本出土了一些外表光鲜亮丽的有机质文物,让考古工作者眼前一亮,谁知就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这些丝绸、竹木器快速发黑、腐朽,有的甚至变成了一堆朽灰。

50年代发掘明定陵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儿。定陵里随葬了大量衣物,但是当年缺乏现场保护的经验和技术,这些织物出土后陆续发生了朽坏的现象,十分的可惜。

再比方说,在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翠绿的汉代竹枝,当人们打开一个随葬的鼎时,发现里面还漂浮着汉代的藕片!可惜的是,这些竹枝、藕片也在很短的时间里朽坏了,多亏当时的考古工作者及时拍下了一张照片。

对于纺织品、漆木器等有机质文物以及古人的尸骸而言,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氧气+水。因此,有机质文物保存的最好的两种环境是:1.饱水。2极度干燥。

所谓饱水状况,就是像马王堆汉墓等南方地区的墓葬那样,由于地下水不断渗入,棺椁内部也充满了液体,这样一来空气就被挤走了。

极度干燥的典型地区就是新疆,文物虽然接触氧气,但水分含量很低,发生朽坏的速度缓慢。

在这两种环境下,都会有不少的有机质文物很好地保存下来。

除了前面说的藕片、竹枝,典型的还有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在地下埋藏环境中,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化学反应,墓穴中的氧气往往已经消耗完了,内部环境达到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状态,很多有机质文物也达到了一个“稳定状态”。

(海昏侯墓出土竹简)

不过我们要知道,这种稳定是非常脆弱的,无法跟崭新的文物相比。当墓穴重新被打开,文物重见天日,直接面对三大敌人:

1.氧气水分

2.温度变化

3.光照

氧气跟水分在前面说了,这两样单独存在还好,但是加起来就是有机质文物的天敌。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就像一个饿了十天的人,突然吞下十几个肉包子,很可能就会被撑死。文物也一样,稳定状态一被打破,突然接触氧气水分,就会发生急剧的化学反应。现在利用互联网改变生活运作全球市场已周收入过万了解加泗叁九三叁久零陆扒

在地下的埋藏环境中,温度往往较低,出土以后温度升高,加速了有机质文物朽坏的速度。

光照会引发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尤其是对于木质文物来说,紫外线的照射会引发其纤维素分解。

有了之前的种种经验教训,现在考古发掘开始注重现场保护,一旦发现有机质文物,往往要在考古现场进行加固和保护处理,有时候干脆整体打包,拿回实验室再进行拆解。如南昌海昏侯墓的内棺就是这样处理的。

(海昏侯墓内棺清理)

对于那些原先处于饱水状态的有机质文物,出土以后也要营造一个类似的保存环境,因此我们会看到很多竹简是保存在玻璃管里的,里面充满了液体。

用心回答考古、历史问题,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