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009年 浙江 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人口变化(统计年鉴)

2025-05-10 07:39: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文章分析了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制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增长缓慢、资本利用率不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共3页)

文章关键词: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 需求 文章快照: 明显慢于经济增长。消费经济学认为,收入是居民消费因素中的制约因子,居民的一切消费都必须依其收入水平为依据。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消费的开展,两者呈正向变化关系。通过对1985—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进行回归分析可知,收入与生活消费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关度达到0.997,农村居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O.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关度为0.995,城镇居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O.71。收入上的差距导致了城镇居民在消费水平上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32元增加~J2007年的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65元增加~J826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分别增长8.8和9。7倍,年均实际增长率分别为8.2%和8.5%,远远低于同期GDP年均13.5%的增幅。从分配的角度,浙江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上,个人的比重也偏低。2007年,浙江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3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但深度调研高于上海、山东和广东等省市。近些年来,我省劳动者报酬占GDPI:I:;重呈下降趋势,2007年~:L2000年下降近十个百分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对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大量无效投资挤占和浪费了本可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资源和财富。长时期以来,我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很重要的因素是依靠资金的高投入推动,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比较明显。多年来,我省投资率逐步走高。我省投资率1980年为18.5%,1995年为38.0%,2000年为37.5%,2002年以来更是一直维持在40%以上的水平,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20%左右的水平。我省投资效果系数却不断下降。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内GDP增加额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值,它反映了每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GDP增加额。虽然投资产生效果具有时间滞后性,用投资效果系数来衡量某一年的投资产出率具有偶然性与缺乏科学性,但从长时期动态比较来看,投资效果系数能从宏观上反映出投资的产出效率。“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我省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0.8635、0.5608、0.7199、0.2697~n0.3025,即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16(L元、1.78亿元、1,39亿元、3.71亿元和3.31亿元。3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居民的后顾之忧较多,使得消费率不容易提高。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制度仍处在改革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使得下岗和失业人数增多,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使居民预期收入降低。住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使居民的预期支出增大,其结果是居民消费意愿降'fLOWn储蓄意愿增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民币)从1978年的7.7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16O.73亿元,年均增长28.5%,远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有限的收入用于储蓄的部分增大,必然要减少用于消费的支出,高储蓄成为消费增长缓慢的因素之一。浙江是一个地少、人口密度高、资源不足的省份。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居民消费的引导,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二是健全和完善社会的福利保障制度;三是要逐步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四是要完善商品服务流通网络,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责任编辑:高姗)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