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Rabi es virus)为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纯园,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
基因组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M1、M2、G、L蛋白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还含非编码的间隔序列。五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M1、M2蛋白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L蛋白为聚合酶。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N蛋白为核蛋白有保护RNA功能。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可诱生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过去一直认为G蛋白是唯一诱生中和抗体,并能提供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而近年研究表明,除G蛋白外,该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在诱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上也起重要作用。
(二)培养
狂犬病病毒宿主范围广,可感染鼠,家兔、豚鼠、马、牛、羊、犬、猫等,侵犯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中增殖,于细胞浆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Negri body)。在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鸡胚、鸭胚细胞中增养增殖,借此可用于制备组织培养疫苗。
(三)抗原型与变异
狂犬病病毒仅一种血清型,但其毒力可发生变异。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野毒株(Wild strain)或街上毒株 (Street strain),致病力强,自脑外接种易侵入脑组织及唾液腺。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50代后,家兔致病潜伏期逐渐缩短,2~4周缩短至4~6日,如再继续传代不再缩短,称固定毒株 (Fixed Strain) ,固定毒株对人及动物致病力弱,脑外接种不侵入脑内增殖,不引起狂犬病,巴斯德首先创用固定制成减毒活疫苗,预防狂犬病。
(四)抵抗力
狂犬病病毒对热、紫外线、日光、干燥的抵抗力弱,加温50℃1小时、60℃5分钟即死,也易被强酸、强碱、甲醛、碘、乙酸、乙醚、肥皂水及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去污剂灭活。于4℃可保存一周,如置50%苷油中于室温下可保持活性1周。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狂犬病是人兽共患性疾病,主要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传播。人狂犬病主要被患病动物咬伤所致,或与畜密切接触有关。也可能通过不显性皮肤或粘膜而传播,如狗舔肛门,宰狗、切狗肉等引起感染。并有角膜移植引起感染的报告。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区,其分泌液造成气雾,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人被咬伤后,病毒进入伤口 ,先在该部周围神经背根神经节内,沿着传入感觉神经纤维上行至脊髓后角,然后散布到脊髓和脑的各部位内增殖损害。在发病前数日,病毒从脑内和脊髓沿传出神经进入唾液腺内增殖,不断随唾液排出。潜伏期1~2个月,短者5~10天,长者1年至数年。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咬伤部位与头部距离远近、伤口的大小、深浅、有无衣服阻挡,以及侵入病毒的数量。有人认为病毒在犬群多次传播后毒力增强,可缩短潜伏期。
人发病时,先感不安,头痛,发热,侵入部位有刺痛或出现爬蚁走的异常感染。继而出现神经兴奋性增强,脉速、出汗、流涎、多泪、瞳孔放大,吞咽时咽喉肌肉发生痉挛,见水或其他轻微刺激可引起发作,故又名“恐水病”。最后转入麻痹、昏迷、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病程大约5~7日。
(二)免疫性
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抗体除中和,补体介导溶解和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外,特异性lgG抗体还能提高和调节T细胞对狂犬病病毒抗原反应,是接触狂犬病病毒后同时注射特异性抗体和疫苗的重要依据。细胞免疫也是抗狂犬病病毒主要免疫之一,如杀伤性T淋巴细胞针对靶抗原G,N蛋白可溶解病毒,单核细胞产生IFN和IL2对抑制病毒复制和抵抗病毒攻击起重要作用。
三、微生物学诊断
将咬人的狗捕获,观察10~14天,不发病,则可认为未患狂犬病。若观察期间发病,将它杀死,取脑作病理切片检查包涵体,或用荧光标记抗狂犬病毒血清染色,检查抗原,如为阴性,则用10%脑悬液注射小白鼠脑内,发病后取脑组织同上检测包涵体和抗原,可提高阳率,但需时较长约28天。如于发病前用同位素标记的合成寡核苷酸探针检测狂犬病毒RNA,于1-2天就出结果。
患者可采取唾液沉渣涂片,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细胞内病毒抗原。或发病后2-3天作睑、颊皮肤活检,用荧光抗体染色,于毛囊周围神经纤维中可找见病毒抗原。亦可将狂犬病毒固定毒株感染细胞制成抗原片,加入不同稀释病人血清阻止荧光抗体染色以测定抗体,一般24小时可出结果。
四、防治原则
(一)公共卫生措施
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或口服兽用减毒活疫苗(与食物混合喂食)。预防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狂犬病是防止人狂犬病的重要根本措施,其任务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支持与理解。
(二)咬伤处理
人被疑似狂犬咬伤时,立即用20%肥皂水冲洗和浸泡伤口 ,再涂碘酒或浓硝酸(只用于浓度咬伤),然后用碳酸氢钠冲洗。
(三)特异预防
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或抗狂犬病马血清(40IU/kg),以1/2时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其余作肌肉注射。同时立即肌内注射人二倍体纤维母细胞狂犬病疫苗1次,于第一次注射后3,7,14,28天再行注射,共5次,可防止发病。我国应用自制的地鼠肾细胞狂犬病苗,已取得良好效果。目前研制成功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重组痘苗病毒疫苗,狂犬病病毒G、N亚平位疫苗等,正在试用中。
狂犬病(canine madness●hydrophobia●rabies)是由带有狂犬病的狗、猫、狼咬伤以后,其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内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又称为恐水症。主要表现为恐水、兴奋、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临床症状。目前世界上尚无法医治,一旦发病则100%死亡。
狂犬病毒在狗、猫、狼、狐狸、猪、蝙蝠等动物中广泛流行,人如果被这些动物咬伤、抓伤、舔伤,就可能感染狂犬病毒,潜伏一段时间后会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
得狂犬病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动物带有狂犬病毒,二是病毒的数量和毒力要足够发病。吴教授强调,并不是只有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带有病毒,看上去健康的狗和猫也可能带有狂犬病毒,而且病毒在动物体内都有其归属性,狂犬病毒就存在动物的唾液腺里,如果人与它们亲热或被它们咬了,就会染上病毒。但染上病毒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如果染上的病毒量不大,毒力不强,而且你身体的免疫力强,就可能不发病,而成为隐性感染者。
带有狂犬病的狗、猫、狼咬伤以后,其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内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又称为恐水症。主要表现为恐水、兴奋、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临床症状。
据统计,狂犬病病例每年约4万人,主要集中在亚洲,全球狂犬病死亡人数印度第一,中国第二。在发展中国家,主要传染源为家犬家猫。
狂犬病的感染过程
1. 感染:在自然感染中,人被唾液中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后,病毒便由伤口进入机体,一般在伤口处不增殖,即使在局部横纹肌细胞内有增殖,数量也极其有限。
2. 潜伏:一般在创口或创口周围潜伏20~60天甚至更长时间。如果在此期间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产生中和性抗体,迅速清除狂犬病病毒,预防狂犬病的发病。1984年动物实验显示,病毒与神经肌肉结合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沿着神经轴快速向心传播。运行速度为3.0mm/小时。
3. 临床症状:一般认为神经节是病毒增殖的重要场所,这时出现早期炎症反应。病毒自脊髓运行到脑内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仅需数小时,当病毒到达脑内便大量增殖,并迅速扩散到全脑。患者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患者的症状与病毒侵害脑内神经细胞的部位是相联系的。
4. 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前3~7天,少数14天,甚至29天,唾液内即会有狂犬病病毒,其病毒含量仅次于大脑。
应该打狂犬疫苗。不过不用担心。应该问题不大。建议您立即到医院去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病毒存在于犬类动物的唾液及神经组织中。
人因被其咬伤、抓伤皮肤或被其舔皮肤粘膜而感染。
狂犬病毒通过伤口和粘膜侵入神经而发病。
以上是人类感染狂犬病病毒主要的途径。
楼主,您的情况属间接犬伤(咬伤)。
所以,您应全程足量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
至于您说的得狂犬病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不好说。
因为人在被犬伤后是否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与伤后采取的措施有关。
目前暴露后(被犬伤后)有效预防狂犬病的方法是:
伤口有效清理是基础;
选择质量好的疫苗是关健;
严生咬伤者加打马抗狂犬病血清或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必需;
选择规范预防接种门诊是保障。
以上"三大步骤",其重要性各占三分之一,是缺一不可的。
但在临床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对伤口处置,其次是免疫血清。
抗狂犬病血清具有特异性中和狂犬病毒的作用,
与人用狂犬病疫苗合用于狂犬病的预防。
被犬伤导致破皮出血者,
最好联合应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狂犬病感染率。
抗狂犬病血清按40IU/kg给予,免疫球蛋白按20IU/kg给予。
将尽可能多的马抗狂犬病血清或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做咬伤局部浸润注射,剩余部分肌内注射。
狂犬病发病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903774.html
您好,通过您的描述,注射狂犬病疫苗就可以.在注射狂犬疫苗期间,不应作剧烈运动,忌吃辛辣食物,不应饮酒和浓茶以及咖啡等有兴奋中枢神经的饮料。在此期间,还应尽量避免用皮质醇类、免疫抑制济和抗疟药.
被狗咬了一般不一定感染狂犬病的。不放心的话还是去检查一下。
应该打狂犬疫苗。不过不用担心。应该问题不大。我是医生,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