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再无一战的可能?

2025-05-08 17:45: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895年4月14日,光绪皇帝的御旨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电报机传给了远在日本马关的李鸿章;

“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春帆楼正式签订了甲午战后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历时九个多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

《马关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晚清政府的“同光中兴”的幻想,也宣告了洋务派浩浩荡荡的“自强新政”的失败,此时的晚清政府不仅要面对条约的巨额赔款,承认附属国朝鲜完全独立自主,割让辽东半岛(后三国干涉还辽)、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成立。

1895年11月4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中国民众救亡图存、变革自强的运动开始蓬勃兴起。

1898年,一场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把革命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列强。

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晚清近代工业,强军强国的资源也几乎枯竭,底层人民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环境下的晚清政府还能拿什么一战?

再从晚清末期建设起来的四支海军力量来看

首先是实力最强的北洋水师,1888年成立之初曾是“亚洲第一”的实力,拥有定远、镇远两艘铁甲巨舰,致远、经远、济远、来远、靖远、平远、超勇、扬威等各种舰艇40余艘,总排水量4万余吨。但是在经历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之后,曾经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被日本联合舰队打的遍体凌伤,余下的镇远、济远、平远以及几艘镇“字”级炮舰均在甲午战后被日本俘获,并编入日本海军。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使得晚清的海军作战能力被严重削弱,中国基本上丧失了亚洲海军强国的地位,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北洋水师的衰落,也标志着清末海军建设跌入低谷。

再就是福建水师,由于其建设依托于福州船政局和福州船政学堂,具有雄厚的发展潜力。1874年日本侵台时,福建水师的12艘军舰全部用于台湾防务,但后来由于朝廷决定南北洋海军同时发展时,福建水师遭遇到海军经费困难的问题。1884年中法战争之前,福建水师拥有11艘军舰,其中2艘购自英国的炮艇,余下的9艘均为自造,但在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被下令不准首先开炮还击,最终在中法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

余下的就是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先说广东水师。在1884年张之洞接任两广总督时,广东水师有中小军舰25艘,还有11艘鱼雷艇,可出海作战实力较强的是“广甲”、“广乙”、“广丙”三艘军舰,这三艘军舰中均与北洋水师一同参与了甲午海战,其中广乙舰于丰岛海战中遭受重创搁浅自爆沉没,广甲舰于黄海海战中逃离战场最终搁浅自爆沉没,广丙舰于威海卫保卫战中被日军俘获并编入日本海军。

至此,广东水师的全部主力均在甲午战争中损失,战后的广东水师只剩下小炮舰20余艘,大多数为木质或铁骨木皮,根本不能出洋作战。

南洋水师虽然在实力上曾经是排在北洋水师之后,位居第二的水师,在中法战争之前曾经拥有十几艘舰艇,其中比较先进的是从德国进口的“南瑞”、“南琛”两艘巡洋舰,自中法战争之后,南洋舰队失去两舰,又因意外沉没一舰,再加之南洋水师经费奇缺发展停滞,到了甲午战后,南洋水师仅有的几艘舰艇又大多老化,为数不多的舰船又小又旧,根本无法出洋御敌。

综上,《马关条约》签订后,晚清国内的政治环境开始出现变化,无数仁人志士痛定思痛,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救国图强的斗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