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点选择
依据大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按照分组原则、样本数确定原则、覆盖原则、比例原则、样地优先原则、随机原则等抽样原则,选择县域内 236 个农用地样点(占总分等单元数的 6.4% 以上)的资料作为此次大足县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核算的样点,样点在县域内的分布状况详见表 5-3。
表 5-3 大足县农用地分等样点的分布状况表
(二)相关性分析
运用 SPSS 软件对标准粮产量与夏季自然质量分、夏季土地利用系数、光温(气候)生产潜力、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表 5-4 显示,标准粮产量与夏季自然质量分、夏季土地利用系数以及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之间都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高达 0.852、0.722 和 0.854。因此说明标准粮产量和 3 个指标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用这三个指标来预测大足县标准粮产量是合理的。同时也对标准粮产量与自然质量等指数与利用等指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农用地标准粮产量与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均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851 和 0.837。
表 5-4 标准粮产量与各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
注:** 说明在 0.01 的显著性水平下的双尾验证为显著性相关。
(三)建立回归方程
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以各农用地样点的标准粮产量作为因变量,以光温生产潜力、夏季自然质量分和夏季土地利用系数作为自变量,利用 SPSS 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通过检验。所得回归方程如下: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重庆卷)
式中:
Y——农用地标准粮产量;
a——当地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Clij——农用地的夏季自然质量分;
Klij——农用地的夏季土地利用系数。
(四)验证
根据回归分析的常用统计量表,可知其相关系数R=0.893,判定系数R2=0.797,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794,相关度89.3%,因此说明样本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较强,可达到显著水平。根据ANOVA的方差分析表,可知统计量F=269.454,相伴概率值P=0.000<0.001,说明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以及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标准粮产量之间的确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上述分析表明,回归方程成立,可以用于估算大足县农用地标准粮产量。
(五)测算产量
据大足县的农用地分等成果资料,运用创建的农用地分等成果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模型,估算大足县农用地标准粮产量。
大足县标准粮总产量为576842.7吨,是2003年统计数据(448333吨)的1.28倍。同时,从回归方程可以发现,与自然质量分相比土地利用系数对标准粮产量的影响更大,说明大足县目前的粮食产量更多地依赖土地的自然条件,农业利用程度不高,通过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农业投入将可能大幅增加粮食产量。因此,大足县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57.68万吨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