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至1350年代期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与此同时,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以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
元朝的灭亡可以归因于多个因素。首先,它的统治者无法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和财政问题,这导致了经济衰退和民众不满。其次,元朝的统治者缺乏有效的军事战略,无法打败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最后,民族关系紧张,汉族人和其他民族的矛盾加剧,这也为元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明朝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随着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新的时期。
元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公元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明军包围大都,元顺帝北逃,明军占领大都,元朝灭亡。当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年号洪武,正式建立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