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写了《马说》一文,其中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说说理由。

2025-05-07 23:46: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千里马的才能如果能被伯乐发现固然是好,但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们应该要能够主动创造机会,毛遂自荐,这才能够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回答2:

就算世上有再多的千里马,而无伯乐,那么它和普通的马又有何不同。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即使是再有才华的人,如果没有人赏识你,也是徒劳无功。
只有一个好的“伯乐”才能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中,挑选出最出色的“千里马”!
否则,所有的千里马就将被埋葬在芸芸众生之中。
用李白在《将进酒》中的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来消极感叹了!

回答3:

再读《马说》谈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

中秋石榴红

在中学阶段学过韩愈的代表作《马说》,感觉该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论证充分,不愧为大家之作,至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也仅仅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了。

如今再读《马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感伯乐和千里马关系之密切啊。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此为韩愈作《马说》之背景。

接下来就让我们重温韩愈千年之前的呐喊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b46bb0100g40d.html) - 再读《马说》谈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_中秋石榴红_新浪博客
韩愈的感慨可谓震耳发聩,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怀才不遇期盼伯乐降临的急切心情。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活动就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生中不乏天资极高的“千里马”,如果有幸遇到伯乐型的老师,可谓珠联璧合如虎添翼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中的千里马往往被落后的教育体制和苛刻的近乎桎梏般的管理扼杀了灵性而变得平庸起来“不以千里称也”。

负有教书育人职责的老师们,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可能成不了伯乐,但我们都应该努力成为伯乐,争取发现和培养出更多的千里马,到时候你不想当伯乐都难了啊。

我们要经常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了吗?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了吗?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必须学会因材施教,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否则,将会“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了吗?要正确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可视而不见,也不能无限上纲上线,无原则地像对待敌人那样狠批猛打,有的老师甚至采取一人犯错株连全班的做法这是何等的荒唐啊。有时候,千里马就是有些与众不同,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把他们推向集体公敌的位置上孤立起来接受良心的谴责,这很可能就是在不折不扣地扼杀千里马了呀!

希望老师们都能够经常品读一下《马说》并有所感悟,这样就不会有“天下无马”的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