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后的研究历史

2025-05-09 23:25:1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预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两千多年前 ,希波克拉底撰写过论文《论预后》。希波克拉底认为 :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来判断疾病预后;“ 对于医生,最要紧的是关心其预见能力的培养 ”;治疗预后的情况,是衡量医术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
预后不良的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生命。19世纪以前。人类对预后不良的疾病治疗乏术,如对传染病预后的控制处于无能状态。两千年来, 人类干预预后的能力逐步提高。磺胺类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的发明, 使人类干预预后能力出现了革命性突破, 传染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一战时,肺炎的死亡率为 18 %, 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降低到1 %以下。6世纪医院出现以来,人们对预后的观察和干预效果有了较为精确的记载。19世纪 40年代,住院产妇产褥热的高死亡率困扰着医院的大夫们。奥国医生泽梅尔维斯明确要求接触分娩妇女的医生用漂白粉溶液清洗双手, 从而使产褥热的死亡率由18%降至 2%以下,被后人誉以“母亲的救星”而载入史册。20世纪以来, 癌症、 心脑血管疾病等预后严重的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凶顽,促进了对预后多角度、多层面研究普遍的开展。目前已进展到从不同角度对预后进行细致的划分, 对预后进行定量研究 、早期破译预后信息的阶段。如从疾病演进过程的角度划分, 预后的量度有缓解率、 复发率、 病残率等; 从疾病终极状态的角度划分, 预后的量度有治愈率 、 生存率、 病死率等。从预后时间划分, 包括近期病死率和远期病死率 ; 从治疗场所划分包括住院病死率和院外病死率 ; 从治疗手段的角度,还有手术死亡率的划分等等。生活质量的新概念已经进入预后评估体系, 标志着人类对预后干预的目标巳升跃一个新层次。关于不同病种预后的论文常见于各国医学杂志, 以某一病种预后为中心内容的专著也有问世, 国内如刘振华主编的《肿瘤预后学》。20世纪预后研究的教绩已观。如肿瘤、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预后改善,取得了初步成果:癌症治愈率在发达国家已达到 50 %左右, 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在 20 年 间下降了 50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