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请告诉孩子,学习的最高境界,就这4个字
人的一生都处于学习之中,那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诗经》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人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联想能力、观察能力、合群能力等都能得到提高。
但是孔子说:一个人能够把《诗经》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交给他一个任务却无法完成,让他去外交谈判,也无法顺利交谈,这样的人即使读的诗经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这里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做一个行动着的知识分子。当下处于一个变换的世界中,而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更要求我们有知识变通的能力。
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曾经有一个人毕业于名牌大学,精通数学,是爱迪生的得力助手。
爱迪生在做实验,忙不过来,顺手将一个梨形的实验瓶交给助手,让他赶快去计算瓶子的容积,助手一下子蒙了,犯了大难。梨形容器怎么计算容积呢?下半部分是圆的,上半部分是长的,实在没有一个公式来计算。
过了很长时间,爱迪生发现助手还在拿着各种计量工具计算,实在忍不住了,拿过梨形容器,在里面装满了水,然后将水倒进量杯,告诉助手,这就是它的容积。
什么是学以致用呢?这就是学以致用!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在最简单的地方。
在学以致用的时候,没有哪个是绝对正确的,这里面一定是有变通的。
孔子认为,变通是一个很高的层次。他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通权达变。
所以能够将知识变通,孔子认为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即使已经有所成就的人,也未必能够做到灵活变通。
我们遇事常说“权宜之计”,就是这个道理,遇到困难,要懂得变通,换一个方法,或者是换一种思路。坚持容易,变通难。这里一定要先有变通,如果不能坚持,就会随风倒,没有原则。
坚持之后还能变通,才是难得。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有一对兄弟带着一船的精美花瓶去大城市卖,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竟然遇上了大风暴,两人历经千辛万苦,总算保住了性命,只是那些精美的花瓶就没那么幸运了。
一船的花瓶都碎了,哥哥看后,坐在船上嚎啕大哭:“我们的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