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学家生活传记》,[美]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著,武斌译
1
这是一本很老的书了,之所以要“旧事重提”,是不忍心让一本使人无限迷恋的书沉寂在茫茫书海里。如今人们对哲学的畏惧和冷漠让人心寒。躲避哲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些抽象、艰涩、玄奥的哲学确实让人头晕目眩、精疲力竭。这是哲学自身的原因,怨不得世人。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固然可以躲避哲学(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精力的话),但是我们却不可以躲避哲学家。我之所以说我们可以躲避哲学,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哲学都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就像该书作者托马斯夫妇对亚里士多德科学的评价一样,“在今天只能引起史学家的兴趣而无实践价值”。我们大可以让少数的历史学家去研究———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与同情。
但哲学家是值得关注的。钱锺书《围城》里储慎明说:“现在许多号称哲学家的人,并非真正研究哲学,只研究些哲学上的人物文献。严格讲起来,他们不该叫哲学家philosophers,应该叫‘哲学家学家’philophilosophers。”其实我们大可以做“哲学家学家”,只要我们能走进哲学家们的伟大心灵并从中得到快乐。
2
托马斯夫妇说:“一部传记就是一个冒险故事。世界上很多精力充沛的人在生活中展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奇特际遇,而哲学家则展示了思想上的冒险经历。当我们考察哲学家的生活时,发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能够像人的壮举一样激动人心,走进新的思想,就像闯进新大陆一样迷人。”
也许哲学对于许多人是遥不可及的,但哲学家绝对不是。哲学家们固然有着其他人不可企及的长处,但是他们也有着种种别人不能望其项背的缺点。懒散的笛卡尔每天要到中午以后起来;培根一方面宣扬自己实现人类幸福的宏伟理想,一方面自私自利恩将仇报;性格温和的洛克遭遇固执不休的卢梭,有过一场著名的口舌之战;叔本华嗜财如命,而且与他母亲的关系极其糟糕。当我们通过托马斯夫妇讲述的故事把那些“曾创造了人类不朽精神财富的哲学家们请进我们的客厅、花园,同我们并肩散步、促膝深谈时”,我们发现其实这些圣哲们也有常人的悲欢离合。在这个层面上,他们是如此的亲切,仿佛触手可及。
那么和“常人”交往我们会有什么收益呢?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他们是有着自己“职业”的常人,他们的职业是精神探险家和思想先驱者,在同这些“常人”的交往中,“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宽阔,我们的想像力也变得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也更加富有色彩和趣味无穷”。
3
痛苦源自不确定,不安来自于对未来的不能把握。
周国平先生在他的《智慧的诞生》里说:“希腊人一再强调,智慧不是知识,不是博学。智慧却是要把握无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这个目标永远不可能达到。”古希腊的哲人无限悲愤和无奈地表达了人类对把握未来的力不从心:时间是一个下棋的孩子,只管由着性子兀自下棋,全然不知道我们这些棋子还有着悲欢离合。
人类从一诞生就开始苦苦寻觅自己的“避难所”,他们时刻处在风雨雷电的威胁之中,随时可能被野兽和疾病侵袭。当人们探究痛苦、焦灼和不安的本质时,竟发现那是出于对未来的未知和不能把握。无论是原子学说探究物质的本原,还是形而上学追溯世界的肇始,哲学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想于变化须臾的世界中探求一种不变的东西,寻找一种安定,并为每次自以为找到了安定而欣喜若狂。这与人们寻求“避难所”的心理是吻合的。可是当他们最终发现这个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要多么伤心。
可是哲学家们从不气馁,在得知物质世界的不可把握之后,他们像勇士一样开始转向对精神世界幸福的探究。这一思维转换从苏格拉底开始,到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的时候达到顶峰———他说如果没有自己的思维活动就不能确信自己是存在的。
尽管哲学家们为人类寻求精神“避难所”的宏愿常归于失败———正如下文将要论及的那样,但请记住作者提出的一句至理名言:“哲学家同先知一样有着共同的基本生活目的———通过人类的合作为大家的幸福提供保证”。
4
据说罗马的皇帝、斯多葛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死的时候,奥林匹亚诸神为了欢迎他而举行了一次宴会。在他右边坐着皇帝奥古斯特(Augustus)、泰比里厄斯(Tiberrius)和维斯帕西安(Vespasian),在他左边坐着其他的罗马皇帝———内尔瓦(Nerva)、哈德里安和奥勒留的养父安东尼乌斯。丘比特宣布通过比赛来决定哪个皇帝是最伟大的罗马人,每个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演说。大多数皇帝都自夸自己的征服业绩,但轮到奥勒留时,他只说:“作为一个卑微的哲学家,我的抱负是永远不给别人带来痛苦。”故事结局是马可·奥勒留被冠以最伟大的罗马人称号。但他不是最伟大的人,因为哲学家奥勒留的抱负被皇帝奥勒留的志向挫败了。作为罗马的皇帝,他的职责是镇压叛乱、抵御外敌入侵,而手段就是给无数人带来痛苦的战争。
当我们考察哲学家的生活时,我们发现他们很大一部分都是像奥勒留一样壮志未酬的勇士。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是“认识你自己”,而结论却是:“我惟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柏拉图试图在国王狄奥尼索斯(Dionysius)的领地西拉库斯(Syracuse)实现他的“理想国”,遗憾的是他不仅没有把狄奥尼索斯改造成哲学家—国王,自己反而被暴怒的皇帝沦为哲学家—奴隶;伊壁鸠鲁主张生之目的即享受生活,却终生为疾病折磨。例子是举不完的。请你不要嘲笑哲学家们。他们的壮志让我们感动,而悲壮的结局则常让我们唏嘘。他们不仅是可爱的,而且是可敬的。当我们发现每个哲学家的死亡都是平静的,他们的嘴角总是挂着微笑(实际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无限地向往死亡)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哲学家们是幸福的,那是一种远离尘世的普通人遥不可及的精神的快乐。
5
总有人吹毛求疵,他们指责哲学家的宏伟目标是“在黑屋子里寻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猫的人”。有人把所有的哲学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愈来愈多的东西知道的愈来愈少,直到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一无所知;另一类是对愈来愈多的事物知道的愈来愈多,直到他们无中生有。
结论是:哲学家都是疯子。
这是无知和偏见的结果。哲学家的疯狂源自追求理想的激情,即使真正丧失理智者也是出于对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的绝望。“疯子”不是我们嘲笑哲学家的把柄,反而是我们向他们表达尊敬的理由。
6
美国著名人物传记作家托马斯夫妇的确是名不虚传,笔者看过几乎所有国内可以找到的他们的传记体著作,包括画家、诗人、作家、音乐家、政治家等等各种系列。文笔是优美的,语言是诙谐的,故事是引人入胜的,思想是深刻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于阅读中得到一种智慧层面上的快乐。
亨利.托马斯和达纳 李 托马斯,都是美国传记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大画家传》等。
达纳.李.托马斯与亨利.托马斯是一对夫妇,他们又都是美国传记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斜塔上的实验》《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大画家传》等。具体的你可以再看一下下面网页
参考资料:http://www.cbr.org.cn/mag/articles/06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