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佐十一位君王的丞相,史学家骂他不知廉耻,为何百姓却视其为圣人?

为何百姓却视其为圣人?
2025-05-09 09:11: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猜,你说的是五代十国时候的冯道。
冯道是五代十国时候的人,这个人辅佐了十一个的君王。中国史书,多是一些文人写的,他们看中大臣为国尽忠,所以,很多人都是国家灭亡以后,就不会参加新朝廷,不任职,多是归隐老家。
但冯道都辅佐了这么多人,史书上骂他肯定就很正常了。这怪不得他,五代十国时候,活下去都很难,怎么还能有那么多的忠节。所以,距离他比较近的北宋的大家,都认为他“大节有亏、但私德长厚”。不过后来南宋时候就开始骂他,“倾巧乱人,谋身卖国”、“乱臣贼子”了,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冯道批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于是这个观点就开开心心的被历代学者继承了下来。这主要是政治上的观念。
实际上,冯道此人,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即贫穷的、无背景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以及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则被抑制。后唐明宗年间,冯道还与李愚等委派官员将原来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用雕版印刷。这是见于记载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他不是为保身而保身,为做官而做官,其中是由其价值观引领的。明代李贽评价冯道之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焚书-卷五》)。此言并非虚誉。以其应召见耶律德光为例。当时契丹军只占领了开封一带,冯氏当时所在的南阳并无危险,要投奔其他割据政权也不难,以他的声望和政治手腕,博取荣华富贵易如反掌。但他却甘冒风险去开封,在复杂的形势下减少了契丹入侵造成的破坏。当时的文武大臣中,一心卖国求荣,争当儿皇帝、孙皇帝的;趁机烧杀抢掠,大发战乱财的;对辽主唯命是从,不敢稍有作为的,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冯道的表现,别说是他同时代的人,就是孔子再世,也很难做到。孔子生当春秋乱世,虽然周游列国,以寻找机会施展政治抱负,但最终政治上一事无成,连自己都自嘲是“丧家之犬”,就是证明。
冯道曾写过《偶成》一诗,以述其志: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全诗大意是说,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只要想一想自己以前做过什么,从而导致了今天的境地,就能够找到出路。在眼前这个朝代频繁更替的世界,夺得天下者就是明君,就可以前去事奉他,失去天下的就是倒霉的人,就要勇于离弃他。生当乱世,也绝不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但不必固执于一端。通往成功之路何止一条!往哪里走都是一片通涂。只要心存善念,就是虎狼窝里也能安身立命。
这里说的“道德”,也就是他自我评价的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而且是“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而三不欺集中到一点,就是先秦儒家所尊奉的“人心”、“民心”。这一点,冯道力所能及地做到了,也只有他做到了,而在那样一个“狼虎丛中”,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是佛、菩萨、圣人,其他的一切都不应苛求。苛求就是唱高调,就是假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