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出身于先秦韩国贵族,五代先祖都是韩国国相。秦灭六国后,身负国仇家恨的张良开始了反秦大计,并设计刺杀过秦始皇,刺杀失败后,方投刘邦。张良追随刘邦,目的在谋国而非谋私,他要的只是颠覆秦朝,报仇雪恨。这一点,张良自始至终都非常明确,从未动摇。
所以,汉朝建立,大业已成,张良毅然选择了功成身退,专心修道,不问政事,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去了。不同于萧何在汉朝建立后仍不遗余力,帮助刘邦铲除了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张良的事业几乎只到灭秦为止,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做到了不闻、不问、不参与。
刘邦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时,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齐国是西汉初年最富饶的封地,张良能获此殊荣,可见刘邦对他的恩宠。但是,张良却坚决拒绝了刘邦的好意,请求改封留地(今江苏沛县)。留地远不及齐国富庶,不过这里远离纷争,又是张良与刘邦相遇的地方。最终,刘邦同意了张良的谦请,所以张良又被称为“留侯”。
刘邦不杀甚至不猜忌张良,首要原因就是张良不争名、不图利、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张良的无野心、无追求,是由内而外的,而非装出来的。多年共事,刘邦非常了解张良是什么人品、什么性格,所以对他十分放心。这是其一。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张良虽然谋略高、能力强,但他只是一个谋臣,既不像韩信那样手握重兵,又不像萧何那样羽翼丰满,他一直都是单打独斗,无集团,无实权,所以根本对刘邦造不成威胁。这是其二。
张良最后能有善终,其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张良不曾贪慕虚荣,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张良没有兵权,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刘邦信任张良。
01、张良不贪图富贵与虚名
汉高祖刘邦能够成功夺取天下,靠的是手下人才多,刘邦帐下猛将如云,谋士也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名士,在众多文武大臣中,为大汉王朝立下不世之功最卓越的功臣就属张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以后,准备对众多大臣进行赏赐,他想把天下最富裕的齐国赏赐给张良,但是张良死活不要,他只向刘邦要了贫穷的留地,留地就是现在的沛县,想当初刘邦和张良相遇相知的地儿就是沛县,其实张良是在暗示刘邦再多的功劳,再高的赏赐都比不上你我相遇之地。
刘邦想多给张良一些赏赐,但是张良十分执拗,不愿意多得赏赐,刘邦也是无可奈何只能随了张良的本意。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都这么低调,刘邦根本没有杀的理由,所以刘邦给了张良善终。
02、张良没有兵权
张良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他虽然能掐会算,但是他始终只是一个谋士。张良不像那些异姓王一样手握重兵,会威胁到汉高祖刘邦统治天下,从历史上面看,张良无论是否跟随刘邦打天下,他都忠于自己的主上,而且势力单薄,所以汉高祖刘邦根本没有必要杀他。
03、刘邦信任张良
想当初刘邦起事不久,他特别希望有人能为他出谋划策,虽然刘邦身边有萧何,但是萧何的能力不是用计。刘邦是盼星星、盼月亮,最终把张良盼到手了。自从刘邦得到张良的辅佐之后,对夺取天下有了更为明确的行动方向,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刘邦对张良的了解,可以说是知根知底,他十分的了解张良的能力,更了解张良的为人,所以刘邦平定天下以后,他给了张良善终,而且继续对张良委以重用。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刘邦在完成一统大业后,却没有杀死张良,是因为张良本身知进退,也明白这个道理,就自动请辞了。
因为他的志向不在朝堂,刘邦很了解张良的性格,最自己没有任何的威胁。
因为张良非常明智的请辞了,人都走了明确表示不参加朝政了,刘邦也就没必要追着他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