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2年,惠更斯给莱布尼茨出了一道他自己正同别人竞赛的题目:求三角级数(1,3,6,10,…)倒数的级数之和
莱布尼茨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是这样计算的:
初次成功激发了他进一步深入钻研数学的兴趣.通过惠更斯,他了解到B.卡瓦列里(Cavalieri)、I.巴罗(Barrow)、B.帕斯卡(Pascal)、J.沃利斯(Wallis)的工作.于是,他开始研究求曲线的切线以及求平面曲线所围图形的面积、立体图形体积等问题.1674年,他学习R.笛卡儿(Descartes)几何学,同时对代数性发生了兴趣.这一时期,他检索了已有的数学文献.
对于当时数学界密切关注的切线问题和求积问题,莱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普遍方法.这个方法的核心是特征三角形(characteristic triangle).在帕斯卡、巴罗等人讨论过的特征三角形的基础上,他建立了由dx,dy和PQ(弦)组成的特征三角形.其中dx,dy的意义是这样的:在他1666年“论组合术”中所考虑的序列中,用dx表示相邻的序数之差,dy表示两个相邻项值之差,然后在数列项的顺序中插入若干dx,dy,于是过渡到了任意函数的dx,dy.特征三角形的两条边就是任意函数的dx,dy;而PQ 则是“P和 Q之间的曲线,而且是T点的切线的一部分”.如图1,T是曲线y=f(x)上的一点,dx,dy分别是横坐标、纵坐标的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