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友敌”关系。研究表明,从青春期开始,纯粹的朋友和纯粹的敌人都会变少,而一种新型的、叫做“友敌”的关系则会越来越多,甚至变成了成年人的世界里最经常要面对或扮演的社会角色。
研究友敌关系的学者Holt-Lunstad(2007)认为,如果将这一类关系也归类为友情,那么它占据了成年人友谊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在成年人的社交关系中,“友敌”关系要比纯粹的友谊更加常见。
说起“友敌”,大家头脑中纷纷浮现出很多青春期的Drama故事,以及美剧《欲望都市》、《绯闻女孩》中的片断来。
友敌(frenemies)通常也被称作“矛盾的人际纽带”(Ambivalent Network Ties),它最早在1953年被提出,用来形容当时的美国与前苏联之间、集合了朋友和敌人特性的关系。如今,我们会用这个词来形容国家之间、企业/机构之间、个体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
“友敌”这个词语在2008年被加入了《牛津词典》,定义是“尽管不喜欢、或者彼此敌对,但表面上仍表现得很友好的一种关系”。而“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对它的定义则是:“既是朋友又是敌人的人,你们之间的关系既是互惠互利或互相依存的,又是竞争性的、充满了危险和不信任的。”
如果说在人际纽带中,快乐、爱、支持、关心这些都属于正面的部分,而不可靠、令人沮丧、过度索取等等属于负面的部分。
我们通常看作是友敌的人,是一种矛盾的人际纽带,它既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关心,但也让我们有一些沮丧、不快、感到竞争等感受。
“友敌”在女性的友谊中比男性更为常见,特别是在青春期的女性友谊中。这可能和女性从小更容易被教育要“脾气好”,以及“不要公开表现出攻击、竞争”有关。同时,友敌关系也可能是单方面的,比如一方将另一方视作友敌,但另一方并不知情。
竞争是友敌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里前几名的学生,工作中存在竞争的同事,同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孩子之间、母亲和女儿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国家、机构、企业之间,都可能成为友敌。
在所有的友情中,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冲突最终得到解决,通常会使得友情更加稳固;但如果冲突没有被解决,就可能会导致伤害的产生、信任的破坏。
当两个人的关系中出现过正面的事件,也出现过负面的事件,无论哪个先发生,都容易形成友敌关系。比如,长期被老师爱护的学生,在某一次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不公正的惩罚;曾经面临被开除危险的员工,又受到领导的奖励,都会使得学生对老师、员工对领导产生矛盾的情绪。
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我们通常都是主动选择的一方。但很多“友敌”的关系带有被动维持的成分,一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无法破坏或中止关系,比如血缘或社群关系(父母、老师、同学、同事、孩子同学的父母)、经济利益的考虑(商业合作伙伴)、地理位置的邻近(邻居)等等。即便存在一些冲突和摩擦,我们也很难和这些人完全绝交。
虽然互相欣赏,但存在竞争关系。竞争是友敌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友敌关系的双方往往是势均力敌的,互相欣赏和互相竞争同时存在。一个典型的“友敌”关系的例子是,在青春期,学校里最受欢迎的两个女孩之间,就很有可能视对方为友敌。
关系中有过正面的事件,也有负面的事件。在所有的友情中,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冲突最终得到解决,通常会使得友情更加稳固;但如果冲突没有被解决,就可能会导致伤害的产生、信任的破坏。当两个人的关系中出现过正面的事件,也出现过负面的事件,无论哪个先发生,都容易形成友敌关系。
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阻碍,而无法做敌人。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我们通常都是主动选择的一方。但很多“友敌”的关系带有被动维持的成分,一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无法破坏或中止关系。
这样的友情,往往是最可靠的。彼此讨厌,是因为对方身上有自已也有的毛病,这是人的“自我批判”在作祟;互相欣赏又常常源于,对方跟自已很像,这也是人性中“自我认同”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