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与围岩、捕虏体的就地同化混染作用产物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2025-05-17 08:18: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宏观特征(1)混染岩常分布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可见变质现象。岩体边缘常见平行岩体的流动构造。
(2)从岩体与围岩接触处,向远离围岩方向,混染程度逐渐减弱,捕虏体减少。
(3)岩体边缘结构构造不均一,常见斑杂构造,捕虏体广泛发育,且多具熔化、交代、改造的现象。
(二)微观特征(1)混染岩中的矿物成分主要取决于岩浆与围岩之间成分的相互替代关系,一般成分变化大。经常出现异常矿物或非岩浆矿物,如当花岗岩浆同化富铝砂质围岩时,在花岗岩或混染岩化岩石中可以见到堇青石、红柱石、矽线石等富铝变质矿物。当花岗岩浆同化碳酸盐岩时,有时出现硅灰石。
(2)暗色矿物和副矿物含量明显增多,且常呈大晶体或较大晶体聚集成堆出现(照片6-59,80),如角闪石、黑云母可见大晶体甚至巨晶。副矿物中常见的有榍石、磷灰石、磁铁矿等,且往往聚集(照片6-60)。在混染岩中榍石多呈自形大晶体分布,有时可见多色性。混染形成的磁铁矿特点是含钛高,且常见磁铁矿边缘被榍石环绕(照片6-60,61)。磷灰石晶体一般较大(照片6-62),中心常聚集极细小的绿泥石、黑云母等针状物。在一些混染花岗岩中见自形和浑圆状锆石同时存在,后者色深,是花岗岩同化沉积岩落入的外来晶。
(3)常见特殊的结构,主要有:
似胶结结构(pseudo cement texture)同化混染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角闪石、黑云母、单斜辉石小晶体晶出后,环绕长石粒间分布,类似沉积岩的“胶结物”(照片6-63,64)。
似角岩结构(hornstone-like texture)捕虏体经热变质,使岩石中的矿物间呈细粒近等粒镶嵌接触,类似变质岩的角岩结构(照片6-65,66)。
反应边结构和逆反应边结构 是混染岩常见的结构,在花岗岩同化基性围岩(火成岩、变质岩)或同化灰岩形成的混染岩中常见紫苏辉石外的透辉石反应边(照片6-67)、辉石(多为透辉石)外的角闪石反应边(照片6-68)、黑云母外角闪石(或辉石)的逆反应边(照片6-71,72)以及角闪石外的黑云母和更外的透辉石小晶体组成的正—逆反应边(照片6-73)。也见角闪石、长石、磁铁矿集合体外环绕的细小次透辉石的镶边。有时在石英或碱性长石捕虏体周围见柱状角闪石、辉石、绿帘石的反应边,当周围的角闪石呈平行棒状或链状环绕时,称为“齿冠”(corona dentis,照片6-75)。
接触反应边结构(contact corona texture)在混染岩中,由混染作用而形成的矿物与基性残留体中的矿物之间生成第三种矿物的反应边,称之为接触反应边。如在混染角闪辉长岩中,混染形成的角闪石与残留的斜长石间形成了石榴子石反应边(照片6-69)。又如由混染阶段形成的磁铁矿与早期的斜长石之间可见黑云母或黑云母、帘石(绿帘石或黝帘石)的接触反应边(照片6-70)。
富斜结构(rich plageoclase texture)在同一混染岩中,可见不同牌号的斜长石或正、反环带、韵律环带的斜长石大量出现并相对集中(照片6-74),粒间由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镶嵌或组成反应边。常见于花岗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
富榍结构(rich sphene texture)自形的榍石大量出现,无规律的分布于混染岩中。多见于花岗岩浆同化灰岩的混染岩,这是由于岩浆中的硅钛与围岩中的钙结合而成。
包晶(嵌晶)结构 即包含结构(英文同义,poikilitic texture),但在混染岩中大晶体(有时巨晶)内往往包嵌的另一种矿物呈聚集状。如常见黑云母、角闪石大晶体内包嵌斜长石(照片6-76,77)。
聚晶结构及斑杂构造 混染岩中常见一些矿物(多为暗色矿物)聚集成堆出现,构成聚晶结构(polycrystal texture,照片6-78~80),它们一般呈团块状、条带状不均匀的分布,使岩石显得杂乱,构成斑杂构造。聚集的矿物中有时可见某些副矿物分布(照片6-79),并常见磁铁矿被环绕于中间的现象,构成聚晶饶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