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疾病 科学生活

2025-05-09 23:24:2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第一,必须始终把坚持中医药理论和规律、满足群众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治未病”理念和实践乃至整个中医药工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在工作起始阶段,要抓好试点,树立样板,把握精髓,求真务实,避免一哄而起,力戒形式主义,既不能把一些“治未病”的技术方法简单等同于“治未病”,更不能把“治未病”泛化最终导致庸俗化。

  第二,必须加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信息是沟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通过“治未病”文化传播和知识方法的普及,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应用“治未病”知识方法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行为的自觉性;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健康状态信息网络,为群众提供全面的、连续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

  第三,必须建立健康保障模式与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健康保障模式是为保证预防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有效性所作的制度安排。要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转型,以“治未病”理念为先导,将“治未病”方法融入健康监测、分析、评估、维护的全过程。要通过金融契约,探索建立健康保障的防范机制和补偿机制。与此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要为群众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为群众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服务,为指导群众应用“治未病”知识和方法维护和提高健康服务,为群众提供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所需的名医、名科、名院服务。要认真探索和完善“KY3H健康保障模式”及服务方法。

  第四,必须探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要制定扶持政策,推动资源整合,制定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系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机制。要研究制定机构、人员准入的条件和开展业务的范围,健全有关管理规范,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必须提供人力与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指导试点地区和单位搞好试点。要培养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围绕实践加强科研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支撑,完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规范技术方案,科学总结服务效果。要组织研制、筛选、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的器械、设备、技术方法和手段。

  开展“治未病”工作,必须明确目标,把好方向。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出发,正确处理提供服务与内涵建设的关系、预防保健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公益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试点工作与体系建设的关系。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开展“治未病”工作不可能千篇一律。应当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治未病”的不同模式和方法。 现代健康生活基本理念健康的四大基石
  近年,国际科学界提出了一个口号: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引领生活。这里的科学理念指的是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这4句话16个字,能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脑卒中、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从整体说,可使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减少一半以上,并可使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而花费在健康保健上的费用不及医疗费用的1/10。因此,健康生活方式虽然很简单,但效果非常大。
  一、健康四大基石的核心——适者有寿
  古往今来,健康、幸福、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理想,但是无数的偏方、验方、秘方、仙方试过了;无数的滋补品、保健品,“天天惊喜……”“无效退款……”“还你一个健康的……”用过了,都收效甚微,或者适得其反。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健康长寿怎样得来呢?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物质丰富了,吃穿不愁了,生活小康了,但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反而增多了,发病也更早了?许多人即使未得病,也是处于“亚健康”;即使不属于“亚健康”,心情也是灰蒙蒙的,不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自由自在的。特别是儿童肥胖、高血压,患了成人病;青年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患了老年病。提前得病,提前衰老,“亚健康”倒成了普遍现象、流行病。
  四大基石的核心是什么呢?核心就是古人说的“适者有寿”。“适”指适度、适当、适应。适度是凡事不过分,不过激,不走极端;适当是指把握好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关系;适应是指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自身也要跟着相应变化,即与时俱进。比如合理膳食,关键是合理;适量运动,关键是适量。膳食与运动都是健康必需,但又都是“双刃剑”。心理平衡,关键是平衡。这种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非麻木不仁,而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智慧的平衡。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切勿大喜大悲、大惊大恐。不然,芝麻大的事就勃然大怒,造成心梗、脑出血,将会遗恨终生。
  “适”字,不仅对个人健康有用,而且对治家、治国也一样有用。里根总统上台时的国情咨文里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虽然只有7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即世间万物,大到治国,小到烹鱼,都是一个道理即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度”,则身心健康,国泰民安。反之,则宽严皆误,四面楚歌。
  “适”字的本质就是辩证法,一位智者说过:学好哲学,受用终生。哲学是做人、做事、修身、齐家、健康、幸福、长寿的第一法宝。
  二、四大基石之合理膳食
  合理的膳食可以让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血黏度不黏也不稀。
  合理膳食,要讲可以讲一本书10万字,我把它精练成10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在这个基础上现在又简化了,就8个字:“什么都吃,适可而止。”
  现代健康生活基本理念一袋牛奶强壮一个民族
  “一”指的是每天喝一袋牛奶,为什么呢?东方人以素食为主的膳食习惯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些缺点——钙太少,因此,中国人多数缺钙。缺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3个结果。钙一少,容易造成骨痛、龟背、骨折。第一骨痛,缺钙的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腿疼发麻、小腿抽筋,反正浑身疼;第二龟背,越活越矮,越活越萎缩,岁数越大,个子越矮;第三骨折,稍微一动就骨折,一摔骨头就断,这种事太多了。有一个老年病人先是咳嗽时感到胸部很疼,最后不咳也疼,一照片子,把放射科医生吓了一跳,光是咳嗽就咳断了3根肋骨。后来住院,由于行动不方便,翻不了身,护士帮他翻身,啪,又断了一根肋骨,一共断了4根肋骨。全身骨头都松了。还有一个女同志下楼梯,最后一个台阶滑了一下,用手一撑,桡骨、尺骨双骨折,尾骨也断了。
  咱们中国人大多数都缺钙,缺多少钙呢?一个人每天需要800毫克钙,而我们的伙食里仅有500毫克,不足的300毫克需要每天补充一袋牛奶,250毫升牛奶正好补充300毫克钙。牛奶从什么时候开始喝呢?从1岁开始。喝到什么时候呢?终生喝奶。欧美很多人高大健康,和他们喝奶喝得多很有关系。
  最典型的是日本,1937年侵略中国时的日本人,个子矮、罗圈腿。现在变了,同龄的中小学生对比,日本孩子平均身高超过了北京孩子,比广东、福建孩子高得更多。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政府给中小学生每人每天负责供应一袋牛奶,结果就这么一袋牛奶,日本人一代比一代高,一代比一代壮,现在超过了中国人。
  牛奶什么时候喝好呢?睡觉前。特别是对于孩子,他长个子,不在白天,夜间入睡1小时后,生长激素开始分泌,4小时后分泌最多,所以睡觉前喝牛奶对孩子的好处多。
  我们很多人说一喝牛奶就拉稀,那怎么办呢?你可以试试喝酸奶。要是不爱喝酸奶怎么办?喝豆浆。可是要喝两袋,因为豆浆里含的钙是牛奶的一半。那还有人说,我牛奶不喝、酸奶不喝、豆浆我也不爱喝,怎么办?那很简单,你就等着受罪吧!
  250~400克碳水化合物
  “二”是指每日摄入250~400克碳水化合物,也就是5两~8两的主食。
  这5两~8两不是固定的,因每个人的劳动量、体重、性别、年龄而异。比如民工他干活挺重,一天要吃1斤半;有些女同志呢,胖胖的,工作量很轻,不用5两,3、4两就够了。调控主食可以调控体重,这是最好的办法。现在减肥药很多,什么减肥霜、减肥药、减肥喷雾剂、减肥裤腰带……太多了。实际上,不用这么减肥,调控主食加适量运动是最好的。
  3~4份高蛋白
  合理膳食中的“三”就是指每天进食3~4份高蛋白食物。人不能光吃素,也不能光吃肉。蛋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3~4份就好,不多不少。
  1份高蛋白相当于50克瘦肉或者1个大鸡蛋,或者100克豆腐,或者100克鱼、虾,或者100克鸡鸭鹅肉,或者25克黄豆。一天3份。比如说我今天早上吃1个荷包蛋,中午我准备吃1份肉片苦瓜,晚上吃1份豆腐和2两鱼,这样一天3~4份蛋白不多也不少。
  人体蛋白越多,死得越快,为什么呢?很多氨基酸从尿里排出,影响肾脏,蛋白过多,消化不良,造成肠道毒素太多。蛋白太少也不行,少林寺的海灯法师60多岁还练“一指禅”,但蛋白营养不良,消瘦,得了帕金森氏综合征,后来静脉点滴氨基酸,治好出院后他辟谷,不吃不喝,最后营养不良去世。
  那么,什么蛋白质最好?鱼类蛋白质好,它有明确的预防动脉硬化作用。吃鱼的地方,例如美国阿拉斯加、我国舟山群岛,居民吃鱼越多,动脉越软,得冠心病、脑血栓的越少。植物蛋白以什么最好呢?黄豆蛋白。它不但是健康食品,还有一定程度的降胆固醇作用和防癌作用,对妇女还特别好,能减轻更年期综合征。
  牢记四句话
  合理膳食中的“四”就是4句话,即“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为维持全面均衡的营养,应粗细粮搭配,单吃粗粮或单吃细粮,都不能维持全面的营养。粗细粮搭配,一个星期吃三四次粗粮,棒子面、老玉米、红薯这些粗粮搭配营养最合适,有明显的蛋白质互补作用,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还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的互补效益。
  吃过多甜食对健康不利。据我国10个南北城市人群9年前瞻性研究,分别每日平均多吃50克肉、蛋或糕点,则血胆固醇分别平均升高9毫克/分升、31毫克/分升和22毫克/分升。可见蛋类对胆固醇影响最大,糕点次之,肉类最小。根据实际调查,我国人群食糖消耗量远低于西方国家,目前尚未达到“过食”程度。
  “三四五顿”是指每天吃饭的次数,即在总量控制下,少食多餐。仅仅少量多餐这一饮食习惯本身,就可以相当有效地预防糖尿病、高血脂。在每日摄取量不变的情况下,早、中餐比例大,有利于降血脂、减体重,晚餐所占比例大则相反。少量多餐可使血糖波动幅度及胰岛素分泌幅度变化趋缓。对于超重者,应当早餐占40%,午餐占40%,晚餐占20%,有助于降血脂减肥。
  最后是“七八分饱”,吃饭七八分饱是最好的习惯,因为要留二三分底,千万不要吃得太饱。请大家无论如何记得吃饭一定要七八分饱,记住这一句话就可以延年益寿,这句话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

回答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有的人可能并没有自觉地体味过。其实,简单地看,生活方式不过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所采取的方式而已。然而,细想起来,其中的学问却很大,并且都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防控诸如非典这样的传染病。文明生活方式的内涵,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和行为举止都关系到他人,一个烟头、一口痰、一袋垃圾……一个人的不经意,或许会使他人感到尴尬,或许会造成他人得病。这样的生活例子比比皆是。生活要文明,就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顾及对他人的影响或伤害,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对他人的关爱。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是一个人的生活诸方面要以保证和促进身体健康为宗旨,不乱吃,不乱喝,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是最起码的标准;注意饮食的营养和天然保健,注意养成卫生的习惯,多运动和保持心情愉快,则是比较高的身心健康要求。科学生活方式的内涵,是尊重这样一个事实,即,生活处处有科学,衣、食、住、行、医、娱乐,都有着讲科学的内在要求。譬如,专家讲居所要通风,就是减少单位面积中病菌或病毒的含量,减少被传染的机会。又譬如,专家讲要注意人际交往的距离,也是为了防止疾病传播的一个有用的手段。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大家都能以文明、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来生活的话,我们的生活就会更有质量,我们的生命就会更有质量,我们就增加了若干倍战胜非典的“资本”,平添了若干倍最终战胜非典的希望!

文明健康地生活,我们该讲究了!

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关键是我们在生活观念上要有一个彻底的“更新”。其核心是,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不讲究生活。我们不能再在干净的地板上印上脏的脚印;在洁净的场所随手乱扔废物和吐上污物;在公共场合以不洁净和不文明的形象出现……当然,我们在新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对生活的讲究,并不是花钱去享受像“果子狸”那样的野味,事实已经告诉我们,那种类型的讲究,不仅不会使我们受益,相反,可能会招惹灾祸。我们有把握自己生活质量的条件、能力和机遇,但是,却缺少对良好生活方式和高质量生活的正确认识。非典的传播,再一次提醒我们应该文明、健康和科学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前真正远离非典,或在未来真正远离其他什么类似的“妖魔”。

回答3:

王者荣耀大家一起开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