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娃娃的事件到现在热度依旧不减,并不是国产的奶粉背了污名,而是大部分的国产奶粉没有办法做到真实营销,在配方以及功效上面大做文章。最终导致消费者在购买奶粉的时候,很难选对适合自己家宝宝的奶粉,奶粉的品质一旦受影响,那么孩子的发育也会跟随着有很大的影响,然后让那一些原本健康的小孩在喝过奶粉之后变的头部很大,也就是大头娃娃。在我们的今天,虽然这样的现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还是有一些不良的商家屡教不改,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对待奶粉的这一行业才可以。
一般孩子在缺乏维生素d的时候,就很容易患大头病这种症状。维生素虽然在人体的含量中比较少,但是不同类型的维生素却对着人们有不同的促进作用,比如说维生素d就可以去促进钙吸收,帮助婴儿的骨头健康全面的发展。如果在奶粉中缺乏维生素d物质,那么即使奶粉当中的钙物质再多,也很难让婴儿进行吸收,最终会产生一种营养不良的效应。
在奶粉的宣传上,国产奶粉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定要写明乳糖是否耐受,并且清晰的写在奶粉罐上。因为有很多的孩子,他们蛋白质和乳糖是不耐受的,是一种特殊体质的宝宝,如果误食高蛋白质和高乳糖的奶粉,很有可能会引发婴儿的过敏现象。为了保障婴儿的安全和让家长放心,一定要在产品的外壳上标注好。
其实现在的国产行业,奶粉的制造方面已经发展的非常好了,已经很少出现那样的一些现象了。即使是这样,消费者一定也要细心耐心,在购买奶粉的时候仔细观察,来解除国产奶粉的污名。
孩子因为吃了不适合自己体质甚至是配方有问题的奶粉,出现“大头娃娃”现象,这件事情在国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一点“一棒子打死”所有的国产奶粉。而这次“大头娃娃”的教训,可能更多是让家长在选择奶粉上更留心,同时也对奶粉企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要说“大头娃娃”事件让国产奶粉背上了“污名”?这种说法可能是有点过的。
1、再现“大头娃娃”?被包装成“奶粉”的蛋白质固体饮料
5月份的时候,湖南省郴州市出现了“大头娃娃”事件。孩子的父母发现孩子喝了奶粉之后,头越变越大,有些“不正常”,到医院检查之下,发现孩子喝的“奶粉”有问题。
而事件的检查结果是,孩子喝的“奶粉”不能说在配方上有问题,而是商家在宣传上有“偷换概念”的嫌疑。孩子母亲给孩子喝的,看上去很像“奶粉”,商家也说是“奶粉”,实际上不是“奶粉”,是“蛋白质固体饮料”。
这种“蛋白质固体饮料”与奶粉有本质上的差别,可以和速溶咖啡、麦乳精等归为一类,但是绝对不能和奶粉等同。因为“蛋白质固体饮料”中的营养单一,无法满足婴儿生长所需,长期将这种饮料作为孩子的主食,会导致孩子影响不良,比较严重的情况就是缺乏维生素D,而缺乏维生素D,就有可能出现大头的情况。
2、这次“大头娃娃”事件会让国产奶粉背上污名吗
那么这次“大头娃娃”事件会让国产奶粉背上污名吗?
严格来说,引起这次湖南郴州市出现“大头娃娃”的不是奶粉,而是“蛋白质固体饮料”,只是“蛋白质固体饮料”伪装成了“奶粉”,导致了“大头娃娃”事件。所以,说这次“大头娃娃”事件会让国产奶粉背上污名,还是夸张了些。
3、“大头娃娃”事件的教训
这次“大头娃娃”事件虽然谈不上对中国奶粉造成污名化的影响,但是也算是在给家长提醒,给商家敲警钟。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吃的用的要“留心”,要选择可靠有口碑的产品给孩子用。尤其是吃到嘴巴里的东西,不要不明不白将“蛋白质固体饮料”当成“奶粉”,坏了孩子的健康。
而对于商家来说,赚钱是一方面,同时也叫“讲良心”。偷梁换柱总有败露的一天,到时候可就不是亏钱的事情了,这是负法律责任的。而且,在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小孩身上动“歪脑筋”,这是极其残忍且无道德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们社会大众不会原谅的事情,是商家不能触碰的雷区。所以,商家赚钱是一方面,也要守好本分,尤其是经营婴儿方面产品的商家。
当然是国产奶粉出现了问题,也是背了黑锅的。大家也不相信国产奶粉,就是特别正常的,这样的一件事情。
是的。一些不良商家使用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的出现,给那些国产奶粉抹了黑。
确实是国产奶粉背了污名,对于大头娃娃的事件再次发生,应该更加管控好奶粉这一个行业,应该更加的严格检查,防止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