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当前,新课程那崭新的教学评价理念,已逐渐渗透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评价学生的发言呢?我认为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1、多元性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方法,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这样使学生能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多用语言评价式,其实方法可以灵活些,多些,如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如眼神、点头、微笑、竖大拇指、掌声等各种丰富的表情等,都能给学生以信心,即使是语言评价式也要注意语言的个性(幽默、机智、简洁、丰富等),那才能吸引学生。评价语言要丰富,“对”、“很好”、“真能干”、“你真棒”!这些空泛的评价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口味,客观、幽默、智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问出和答出漂亮的问题,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时,一个学生用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老师微笑着悄悄地说:“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孩子觉得老师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也知道自已该怎么做了。2、及时性
教师抓住时机评价学生的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评价,学生不知对错,甚至会视错为对,影响学习效率,在全市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时,有一们老师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当问到“西沙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什么意思时?有一位学生说:“说明了鱼多”,老师没有及时评价,学生们就视对为错,有的说水多,有的说海里这边是水,那边是鱼,结果学生是一头雾水,老师也异常尴尬,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评价学生发言,使评价产生良好的诊断功能和导向。3、针对性
评价学生的发言一定要正确、清楚、具体,不能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让学生无所适从,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坚定学习信心并获得进一步探究的乐趣,如在教学《爬天都峰》时,学生把“似乎”读成了“似(shì)乎”教师请学生评价,学生说:“应该是似(sì)乎,似(shì)的”,这样的评价针对性很强,是对错、是非的评价,被评价者明白自己该怎么做。4、客观性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要有实效,教学评价一定要客观。课改以来,由于强调对学生的赏识教育,多欣赏自己的学生,一些教师陷入误区,对学生的发言不管好环、对错一味赞赏,错误地认为如果去客观评价,不表扬是不尊重学生,但欣赏也不是万能的,真诚的、正确的、客观的、讲究策略的评价乃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和爱护。5、激励性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教学评价不能简单化,只说“是”和“不是”,“对”和“不对”,要看对象,看场所,有时要委婉,有时要严肃,“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思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
评价中尽量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用激励去点燃学生的火花。6、启发性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释疑的可能,教学《乌鸦喝水》时,还可以问学生,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别的办法喝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