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人城位于隆尧县城西偏南12公里处的亦城,该地原系春秋时期的柏人邑。西汉时,由汉高祖(公元前200年)刘邦始建柏人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柏人城遭遇水患,县治东迁3公里处的尧城镇,原柏人城始称亦城。其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城,距今已有2600余年,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古城池之一。
据旧志记载:“春秋周襄王17年,卫侯毁灭邢、并于卫,遂属卫。28年晋文公伐卫取邢,又属晋邑,乃为柏人。”由此,柏人城似晋文公时所建。到战国,赵王迁元年又予以重修。该城历史久远,颇有名气,故一些史籍上曾把它写成唐尧帝时所都。
柏人城系夯土建筑,它北临 水河,三面环岗,东北与山隔 水河相望,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城遗迹呈凹形。城墙围8017米,厚度为15米,高度为9.15米,城廓面积约4平方公里。此城原有城门9座,靠水的北面1门,南2门,东西各3门。城墙犹如山峦起伏,登临气势磅礴的柏人古城垣,一览平畴的大平原,烟村雾树,如画似锦,使人顿感心旷神怡,志壮气豪,这里遗有商周时期的陶窑及大量陶器。城周围有众多战国及汉代墓,墓中出土的砂陶罐、铜镜、铜带勾、青铜剑、铁剑以及战国时期的错金铜带勾玉璧、玛瑙等饰物。近年来,遗址还发现战国时流行的铜质“刀币”,刀币上铸有“ 白(通柏)人”字样。据专家考证,当时仅有赵国的邯郸和柏人两地铸铜币,这足以证实战国时期古柏人城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人丁兴旺。
古柏人一带,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战争。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91年,晋卿赵氏与中行氏、范氏等发生内战,中行文子曾逃至柏人,赵简子遂围柏人。汉高祖8年(公元前199年),刘邦过柏人,怕被人行刺,未留宿西去,使赵相贯高等人的阴谋未能得逞。公元24年,后汉光武帝刘秀创业时,曾在柏人城外大败王郎大奖李育。柏人城成为汉武帝在河北一带的重要军事堡垒。西晋末年,羯族(匈 奴的一个分支)人石勒率兵袭晋将王浚占领柏人城,大破晋军。此役为尔后石勒在古襄国(邢台市)称帝奠定了基础。
西汉时柏人城为县级行政首府,北魏时曾易名“柏仁”城。唐天宝元年(742年),因遭水患,城被水淹,县治东迁尧城镇,遂更名为尧山县,历时948年的古柏仁城废,始称亦城。时隔千余载,古柏城虽废,但它的遗迹犹存,昔日古城垣依稀可见,众多出土文物仍指点人们去追溯古城的历史足迹。
相传此地是帝尧建都的地方,在后来的一些史籍上曾说它是“柏人城,尧之都也”。据北齐《颜氏家训》记载,在柏人城西门内有一汉桓帝时柏人县民为县令徐整碑,石碑上铭文曰:“山有巏嵍,王乔所仙。”《全唐诗话》中还有马郁赠给韩定辞的一首诗:“邃林芳草绵绵思,尽日相携陟丽谯。别后宣务山上望,羡君时复见王乔。”可见这里是传说中的柏人令王子乔驾鹤升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