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便秘的患病率较青壮年明显增高,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食量和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胃肠道分泌消化液减少,肠管的张力和蠕动减弱,腹腔及盆底肌肉乏力,肛门内外括约肌减弱,胃结肠反射减弱,直肠敏感性下降,使食物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过度吸收引起便秘;此外,高龄老人常因老年性痴呆或精神抑郁症而失去排便反射,引起便秘。
不少老人性便秘的发生常和心理障碍、情绪、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有思想矛盾、精神负担、焦急状态、精神创伤、恐病心理、过度精神疲劳、紧张失眠等情况下容易发生便秘。也有的老人过分注意排便次数,偶尔未按规律排便即精神急躁、焦急,甚至精神抑郁,从而加重便秘。
首先要在心理上有一个适应过程,对排便次数要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就是偶然出现未按时排便也不必介意。对已有依赖服泻药习惯的老年人,应尽量减量服药,乃至最终停药。要树立信心,配合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直到完全治愈。多食用含纤维素高的蔬菜和水果,多锻炼,勤散步、翻身、慢跑等,少用易引起便秘的药物,如铁剂、铝剂、钙剂等。
对工作、生活节奏过分紧张的老人,要切实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对精神过分紧张、忧虑、失眠的老人,必要时少量服用镇静药物,使睡眠改善、精神松弛,有利便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