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存在的前提条件,表现为具有能够满足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意义关系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为获得自身解放强大而又锐利的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工具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本质属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于中国的前提条件,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本质属性具有能够满足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意义关系,所以能够在中国存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存在不是偶然的,“不仅由于政治原因,----还有思想文化意识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完整的科学体系,现代的表达方式等优势超越了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但同时,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提供了深厚的素养基础,事实上,二者有诸多契合和会通之处,也正由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容易为人们所接纳,才容易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其通约性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范畴:
二、中国思想文化固有“化”之功能,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存在不断地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表现为我党始终能够自觉地将其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自中国“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直至现在,同中国革命和实践相结合,同民族形式即民族传统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历史上几次“化”不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世界高度、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化”不仅表现为世界性、民族性和实践性,而且还表现为持久性、灵活性和和谐性。我党自身的执政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对待马克思主义,何时食之而“化”则“活”,何时食之“不化”则“死”!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存在,不仅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本质属性原因,还有中国本土主要思想文化固有的精神原因;不仅由于政治原因,还有思想文化意识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存在,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种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所“容”所“化”的存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本身也因此得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交融中自觉地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应当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存在。
被继承(得到系统研究)并被发扬(每年大量论文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的科学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新的世纪里,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从理论上作出的新的概括和回答,是我们党在新世纪里高高举起的理论旗帜和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不仅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而且为繁荣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指明了方向。
首先,与时俱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发展的内在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开辟了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而不是终结人类认识的终极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承认任何绝对真理、永恒真理的神话,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特征和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超越自身的内在动力。能不能与时俱进,不仅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而且是判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新的概括,特别强调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展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科学真理的统一体。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既不能丢掉老祖宗,又要说新话;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与时俱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法宝,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特征。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理论勇气,就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学习、研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认识,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用新的思想观点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
其次,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世纪里需要有新的大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发展。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解怠,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理论创新同治党治国联系一起,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理论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对理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树立对理论和理论创新的正确态度。一方面要反对把理论、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重复不是创新,简单地照搬照套也不是创新。动辄就把一些还不成熟的理论观点或别人已经提出过的东西自诩为创新和发展,这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学风和夜郎自大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要反对把理论和理论创新神秘化。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⑤他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归结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有的人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解得非常片面,固执地认为只有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新论点,才谈得上发展马克思主义。诚然,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论点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但发展和创新的涵义绝不仅限于此。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本国实践,提出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国情世情的新的理论观点,解决了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也是一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更重要的发展。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在实际上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应用范围,使理论上的普遍性在新的实践领域中变成为可以确证的经验;另一方面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本国实践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在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必然会形成一些新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中又总会有一些普遍性的意义。一般寓于个别之中,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离开当代中国的实际,侈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妄自菲薄,轻视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造,也只会在事实上堵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用邓小平理论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和我们党的新变化,不断总结新经验所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新,是新世纪推进中国共产党建设伟大工程的伟大纲领。但它的意义不止于此。由于它建立在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因而它所提出的理论观点也不限于党建范围内,而是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党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新任务、新目标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是一次全面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了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这也使得指导这一伟大事业的理论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意义。一切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斗争的人们都将会从中得到启迪,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本国的实际,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再次,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的根本方向。
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推向新阶段,最重要的是选择和确定理论创新的主题。理论创新的主题构成了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决定了理论创新的根本方向和成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它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公然声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⑥二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把“实践性”规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任何旧哲学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检验、修正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其它仅仅是流而不是源。因此,要实现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的理论家轻视实践,淡漠实践和群众的呼声,热衷于在象牙塔里做学问,从经典著作中找研究主题,看不起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总以为那样出不了“大成果”,登不了“大雅之堂”。其实,他们这样做恰恰 颠倒了源和流的关系,他们所做的学理性的梳理至多是一种正本清源的理论创新的准备工作,而不是理论创新本身。真正的理论创新主题只能到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去寻找。面向实践,深入实践,倾听群众的呼声,总结群众的创造,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之树就会常青常绿,长成参天大树。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提出了理论创新不仅要以实践为中心,而且要以当代实践为中心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工作和理论创新,并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邓小平理论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飞跃。
最后,宽广的新视野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的重要条件。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革命是影响和改变当今世界格局和发展态势的两股最强有力的浪潮。它不仅使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一切物质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了世界性的,而且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人们的视野和思维突破了狭隘的地区和民族国家的界限,开始用“世界公民”的眼光来审视、思考个人、民族、国家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中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使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世界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在这种开放的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不考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动对中国的影响,不能不研究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的发展规律,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斗争中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必须学习和利用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同样,实现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推向新境界也不能闭关自守,闭门造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种世界哲学,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优秀成果的结晶,它的进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依相伴,离开民族性的世界性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世界性的民族性只能是丑陋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怪胎。立足于中国的大地,以博大的胸怀,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把握历史和现状,思考未来,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迸发出思想火花,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中汲取营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会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明的一株奇芭。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回答、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带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理论,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就能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