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前述有关三江-湄公河成矿带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基础上,通过分析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图6.29)。
构造事件序列:
(1)古元古代末(~1700Ma)小官河运动,扬子陆块结晶基底形成。
(2)中元古代末(~850Ma)晋宁运动,扬子陆块、华夏陆块、印支陆块褶皱基底形成。
(3)新元古代(~750Ma)Rodinia超大陆裂解。
(4)原特提斯金沙江-哀牢山-马江-华南洋形成与演化,早古生代末闭合,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印支陆块拼贴。
(5)色潘-三岐洋形成与演化,洋壳向南、向北俯冲,早古生代末闭合,昆陆块与长山陆块拼贴。
(6)公河洋形成与演化,早古生代末向昆嵩陆块俯冲闭合。
(7)澜沧江洋形成与演化,洋壳向北、向东俯冲,晚二叠世闭合,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对接。
(8)昌宁-清迈洋形成与演化,洋壳向东俯冲,早二叠纪末闭合。
(9)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及冰碛沉积。
(10)印支-扬子陆块解体,古特提斯金沙江-哀牢山-马江-斋江洋形成与演化,洋壳向南俯冲,晚二叠世闭合。
(11)哀牢山-斯雷博河洋形成与演化,洋壳向西俯冲,中三叠世末闭合。
(12)难河-程逸-沙缴洋形成与演化,洋壳向西俯冲,中三叠世末闭合。
(13)峨眉地幔柱活动,大规模玄武岩喷发,发育黑河裂谷盆地、右江裂谷盆地、甘孜-理塘小洋盆。
(14)潞西-抹谷洋形成与演化,洋壳向西俯冲,中侏罗世之前闭合。
(15)葡萄-密支那洋形成与演化,洋壳向东俯冲,侏罗纪末闭合。
图6.29 三江-湄公河成矿带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
(16)雅鲁藏布江-印缅山脉洋形成与演化,洋壳向东俯冲,晚白垩世末闭合。
(17)碰撞后造山及中生代盆地演化。
(18)新生代陆内全面汇聚、走滑运动。
成矿事件序列:
(1)海底火山沉积变质型铁铜成矿作用
(2)海底热水沉积-改造铜成矿作用
(3)海底热水沉积白钨矿成矿作用(云南麻栗坡南秧田)
(4)岩浆热液型铅锌银矿成矿作用(缅甸掸邦包德温)
(5)岩浆期后热液型铁、铜矿成矿作用(S,越南富禄铁矿、南窝铜矿)
(6)海相沉积锰矿成矿作用(D,越南高平省下廊锰矿、托克塔特锰矿)
(7)沉积型铁矿成矿作用(D,越南河江省朗然铁矿、那孟铁矿)
(8)火山沉积型铜矿成矿作用(C-P,云南思茅大平掌)
(9)沉积型铝土矿成矿作用(C-P)
(10)超基性岩浆分异型铜镍-铬-铂钯矿成矿作用(P)
(11)基性岩浆分异型钒钛磁铁矿成矿作用(P)
(12)斑岩-矽卡岩-岩浆热液型铁铜金成矿作用(T)
(13)岩浆热液型钨锡矿成矿作用
(14)砂岩型铜矿成矿作用
(15)岩浆热液型钨锡矿成矿作用
(16)岩浆型铬镍矿成矿作用
(17)盆地蒸发沉积型钾盐成矿作用
(18)碱性岩浆热液型金铜钼矿成矿作用(金沙江-哀牢山带)
(19)岩浆热液型铜矿成矿作用(缅甸实皆省蒙育瓦铜矿区)
(20)风化残余型铝土矿成矿作用
(21)风化残余型镍矿成矿作用
(22)冲积型金矿、铬矿、锡钨矿、锑矿成矿作用
现将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从早到晚综述如下:
(太古宙-)古元古代,地球演化早期阶段,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形成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型铁、铜矿床。古元代末(~1700Ma)小官河运动,扬子陆块结晶基底形成。
中元古代为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伴随岩浆活动,海底热水活动较发育,形成产生昆阳群地层中的热水沉积-改造型铁矿、铜矿、白钨矿矿床。中元古代末(~850Ma)晋宁运动,扬子陆块、华夏陆块、印支陆块褶皱基底形成。
新元古代(~750Ma)Rodinia超大陆裂解,华南发育板内裂谷作用,华南陆块、印支陆块、华夏陆块基性、酸性岩浆活动,形成与裂谷有关的铁矿床。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华南陆块、印支陆块、华夏陆块中性、酸性岩浆活动。
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运动,原特提斯金沙江-哀牢山-马江-华南洋、色潘-三岐洋、公河洋闭合,印支陆块、扬子陆块、华夏陆块拼贴为一体,发生基性-超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其中,华南洋向南东(相对于现今的方位)俯冲,形成了宣光-灵山岩浆岩带;古色潘-三岐洋向南俯冲形成昆嵩深成岩浆弧、向北俯冲形成甘蒙-顺化火山弧;古马江洋向南俯冲形成华特山岩浆弧;古澜沧江洋向西俯冲形成了澜沧群岛弧火山岩。
印支-扬子陆块于晚泥盆世解体,洋盆产生,发育古特提斯金沙江-哀牢山-马江-斋江洋、哀牢山-斯雷博河洋、难河-程逸-沙缴洋;同时,南方冈瓦纳大陆裂解产生昌宁-清迈洋。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纪,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形成冰碛层。
早二叠纪末昌宁-清迈洋向东俯冲闭合,保山-掸泰陆块与临沧-景栋陆块拼合在一起。
早二叠世-中三叠世,扬子陆块发生峨眉地幔柱活动,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喷发,同期发育黑河裂谷盆地、右江裂谷盆地。同期由于受到峨眉地幔柱活动的影响,发生大规模的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并在绿春-桑怒裂谷盆地、十万大山-安州盆地、八布-锦江裂谷盆地等发育了与裂谷作用有关的双峰式火山岩。
二叠纪末澜沧江洋闭合,南方冈瓦纳大陆与北方劳亚大陆碰撞对接形成联合大陆(Pnagea),形成了清莱-文冬基性-超基性岩带以及景洪-帕府-东马亚西亚火山弧带。海西期金沙江-哀牢山洋向西俯冲,形成江达-维西-太忠-李仙江火山弧,金沙江-哀牢山-马江-斋江洋闭合后,形成了金沙江-哀牢山-马江-斋江基性-超基性岩带,以及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铬、镍、铂钯矿床的形成。哀牢山-斯雷博洋向西俯冲,形成墨江-黎府-罗文真火山弧带,并在中晚三叠世形成碰撞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和高硅的酸性火山岩;难河-程逸-沙缴洋向西俯冲,在南澜沧江带形成东弧火山岩带,在泰国形成梅漫火山弧和庄他武里火山弧带(东部)。滇缅马陆块与印支地块、扬子陆块拼贴在一起。
早三叠世开始,冈瓦纳陆块北缘裂解产生潞西-抹谷洋、萄萄-密支那洋、雅鲁藏布江-印缅山脉洋盆,以及分布于它们之间的腾冲-德林达伊陆块、西缅陆块、印度陆块。
中三叠世末哀牢山-斯雷博河洋向西俯冲闭合;难河-程逸-沙缴洋向西俯冲闭合,万象-昆陆块、思茅-大叻陆块、景洪-帕府-东马来西亚火山弧带拼贴在一起。
晚三叠世发生碰撞后造山运动,华南陆块、华夏陆块、印支陆块、滇缅陆块发生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在印支陆块和扬子陆块西缘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和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铁矿床;在滇缅马陆块宁昌-清迈花岗岩带形成钨锡矿床。同期发育一系列中生代盆地,在扬子陆块的滇中盆地、兰坪-思茅盆地形成了砂岩型铜矿床。
早侏罗世,潞西-抹谷洋向西俯冲闭合,腾冲-德林达伊陆块与保山-掸泰陆块拼贴在一起。
侏罗纪-白垩纪,葡萄-密支那洋向东俯冲闭合,形成葡萄-密支那基性-超基性岩带,以及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镍铬矿床;与此相关,形成了腾冲-德林达伊岩浆岩带中的Ⅰ型花岗岩。潞西-抹谷洋俯冲碰撞闭合后,腾冲-德林达伊陆块继续向东逆冲推覆,形成了腾冲-德林达伊花岗岩带中的S型花岗岩以及与花岗岩有关的锡钨矿床。华南陆块、华夏陆块、印支陆块发生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与花岗岩有关的锡钨矿床。扬子陆块的震旦系-古生界碳酸盐地层发生大规模热卤水活动和MVT型铅锌矿床的形成。
白垩纪末-第四纪,雅鲁藏布江-印缅山脉洋向北、向东俯冲闭合,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拼合,形成雅鲁藏布江-印缅山脉基性-超基性岩带,以及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镍矿床;并形成缅甸中央火山弧带(K-N),往南形成安达曼-苏门答腊-爪哇火山弧带(K-Qp),形成了与火山活动有关的铜、金矿床。
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印支陆块的兰坪-思茅盆地、泰国呵叻-万象盆地海水逐步向北退去,盆地强烈蒸发沉积,发生大规模的钾盐-岩盐-石膏矿床沉积。
新生代发生陆内全面汇聚、走滑运动。华南陆块、华夏陆块、印支陆块、滇缅陆块及印缅山脉结合带有不同程度的基性-超基性及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在金沙江-红河构造带及其北侧的扬子陆块西南缘,受后造山陆内走滑及张弛构造环境的影响,地幔流体上涌导致富碱岩浆活动,形成与碱性岩浆流体活动有关的金、铜、钼成矿作用。
新近纪-第四纪,由于受到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印支陆块东南部发生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所形成的玄武岩叠加分布在不同的构造-岩浆岩带,高铝玄武岩经表生风化形成了重要的红土型铝土矿床。在金沙江-哀牢山-马江超基性岩带、葡萄-密支那超基性岩带、印缅山脉超基性岩带表生风化形成红土型镍矿;钨锡矿床、铬铁矿床、金矿床、锑矿床经表生风化和剥蚀搬运,在附近河谷或海滨形成了重要的砂锡钨矿床、砂铬矿床、砂金矿床、砂锑矿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