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建设管理体系设计

2025-05-10 20:12:4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管理机构设计

目前中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管理呈现三级管理体制,而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的设立与管理应该隶属于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直接管理的基地之一(图8-4)。

图8-4 藏北石油勘查储备基地与其他机构关系图

同时,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可以建成依靠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地方政府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对该基地的勘查、建设过程进行具体监督执行。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和战略油气储备基地建设具体实施单位为系统的管理体系,见图8-5。

因为该基地为战略油气勘查储备基地,所以储备方式是以地下油气原本的储存和方式为主,基本没有战略储备可以应急动用的油气资源。除为本身运行而必备的不可动用的部分油气以外,因此该基地基本没有人工储备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图8-5 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管理组织机构图

图8-5中的西藏自治区油气储备管理中心是为了使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在该基地建设和管理上更好地落实而设置的。其权限应是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所赋予的部分,帮助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监督、实施藏北油气储备基地建设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待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建成后其职能应是监督基地的日常管理状态。

在藏北油气勘察储备基地内部设有5个主要部门,以便落实所有业务工作。基础设施管理部主要职能是建设、维护基地运营所需的道路设施、能源供给设施等。勘查技术部主要职能是进行基地建设所需的所有普通地质勘查、油气地质勘查、工程和水文地质勘查等工作的计划、实施、成果总结和技术资料的管理,为储备的油气将来工业开发、利用打好技术保障基础。设备管理部主要职能是基地建设时期的设备采购、设计、安装及管理工作,待基地建成后负责日常的设备维护、检修等工作。储运管理部负责建设时期及建设完工后所需物资的采购、储存、保管和运输工作;也包括基地内储备原油被调用时的运输管理工作。综合管理部负责任何一个组织正常运营不可或缺的其他职能的实现,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环保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等。

2.勘查工作部署设计

将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油气潜力优选区和青藏高原陆相盆地油气综合地质调查成果的叠加来看,藏北油气勘察储备基地的油气资源潜力目前看好的有三部分,由南到北分别是伦坡拉—尼玛盆地区、羌塘盆地中北部区和可可西里盆地区。根据目前的交通状况和油气勘查工作程度,应该由南向北进行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建设工作。

一是伦坡拉—尼玛盆地。该地域已完成了油气地质勘查工作,同时打井见油。但是还没有达到勘查试采后封井的程度,缺少生产布井地质资料,以及采油工作方案。同时,目前该区域的二、三级公路交通分布状况基本能够满足开展相关工作。因此,在此找到藏北油气勘察储备基地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应该是3个区域中条件最好的区域。首先集中力量在此工作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和最容易突破之地,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在羌塘盆地以其目前认为最好的带区为优先。该带区有3个较为分开的部分所组成(表8-22),都分布在那曲地区,以古生界非变质岩带为主,位于藏北基地的中北部。因此可以根据资源情况将勘查工作有计划地分步而行。应以其为重点勘查对象(勘查重点程度分类见表8-22),同时也考虑其他矿物能源的储备情况勘查,包括油砂资源、页岩油资源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等,为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做好充分地准备,以此带动整个西藏地区的油气及其他矿物能源资源的进一步勘查工作。

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整套有效工作方法,获得更加完整的大羌塘盆地油气藏地质资料,进一步验证、明确该地区油气藏量、分布详情,为建立国家油气储备基地做好基础工作。

表8-22 羌塘盆地工作重点分类情况

三是可可西里盆地。虽然目前认为该盆地有良好地油气资源潜力,但是其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对其油气藏地质认识不够;同时因为该地区环境恶劣,而又是国家藏羚羊保护区。因此将该地区的勘查、建设放在其他地区之后,待有了更进一步的勘查、建设经验;同时设计出系统的环境保护方案后再开展更加全面的油气潜力评价工作。

3.交通、能源供给建设部署设计

首先,加强伦坡拉盆地、尼玛盆地的交通道路建设。利用现有的二、三级公路,与该盆地中战略油气基地相联系,并提高公路等级,以便为今后的物资运输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证。尤应注意与青藏铁路间的联系。

其次,连通主要的各有利区块间的通道。首选优选区块范围内的交通通道,以解决战略油气基地建设基本交通问题。为了降低建设成本,该交通网络的建设首先考虑延长已有公路,以目前的国家级交通枢纽如青藏铁路和公路为核心而建设。这样还可以充分发挥已有铁路运输的优势,并将其优势辐射至周边地区。

交通建设规划应尽量连接断头公路,以目前的公路网为基础,建成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公路交通网。尤其是将南边的伦坡拉和尼玛基地与北部的羌塘盆地中的最有利区块联系在一起,形成战略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建设的快速通道,为油气等矿产资源及新型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提供基本设施保障。初步规划的公路连接东西向2条,其中一条从有利区块带中间穿过;南北3条,中间也有一条将从有利区块带穿过,东、西各一条分别连接青藏西部和青海地区,以形成公路网状交通系统。

规划要充分考虑,将藏北的公路网基本覆盖整个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区,以弥补基地北部公路网不足的问题。同时,将西部与东部的基地紧密联系,而且把已有的公路延伸到主要的油气区块附近。这也为藏北基地的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物资运输基础保证。

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分布区内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见表8-23[194]。西藏境内主要有两条主风带,其中一条就位于藏北高原地区,大致沿那曲—阿里公路一段,范围为东到安多,西抵达阿里地区北部,南抵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部[195]。其平均有效风力时数在3500~4000h,在这些地区建立一座中小型供电站供应该地区使用绰绰有余。同时这些可再生优势能源也在规划的公路交通网络范围内。因此,在基地建设初期可以围绕所建的交通枢纽公路网建立太阳能或风能中小型发电基地,到了中期应该将这些发电基地进一步扩大,并联成局域网,形成基地内经济开发使用的电力局域网络。同时,因为交通设施的完善,为运送大规模开发利用这些新型能源所需设备也具备了交通便利条件。

表8-23 藏北高原气象情况

(据参考文献[193])

综上所述,藏北地区有着明显的清洁能源优势,其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为藏北战略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建设提供能源,同时还可以将其输出,满足其他地区的能源需求。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所有的社会冲突、民族冲突、战争等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来自于“资源”的争夺和保卫。农业社会是以土地、水资源等作为争夺的目标。工业社会的到来,尤其是现代工业时代,生产速度加快、产品量大增,致使工业原料供应问题越发突出,能源资源、金属等矿产资源等就成了新一轮争夺的目标。近几十年来,围绕着能源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等的冲突,轻者是市场上竞争加剧、矛盾不断,重者是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引发战争。不论是最近的尼日利亚问题,还是稍久远的伊拉克战争,都是围绕石油资源而发生的。因此,关注油气资源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平稳、高速地发展,带来了发达国家过去经历的资源短缺问题。尤其是在应用技术水平不高的工业化时期,能源等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而为了维持、满足生产,必定产生高消耗的结果,致使资源供给问题出现。因此,也就必然要研究能源市场供给平衡、减轻威胁的措施等问题。从整个世界范围的油气资源供给数据显示,中国的油气市场供给平衡也表现越发失衡;尤其是石油总储量值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年均环比增长率为负值,而生产量年平均环比增长值也不高。但是石油消费量增长速度很快。如果按照BP公司2009年世界能源报告数据计算,中国的石油只能满足约10.75年的生产用量。因此,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随着国内需求不能满足的程度不断提高而快速增加。近10年来平均环比增速达到10.89%,其进口依存度已超过国际警戒线的50%值。虽然目前中国的天然气储备、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供给平衡良好,基本能够实现平衡协调状态。但是随着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尤其环境保护的呼声使得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比例的提高,天然气的供给平衡也不容乐观。因此可见,中国石油进口安全问题非常突出,中国的战略油气储备基地建设的任务繁重、时间紧迫。

总之,中国战略油气的储备管理问题的解决在借鉴发达国家建设战略油气储备基地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更要结合中国经济、社会情况的特殊型,立足于长远而规划,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储备体系。以不仅应满足国家目前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需要,还应该具有一定满足将来中国经济面向全球发展需要的功能。藏北油气勘察储备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国家战略的需要,而且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可以北向青海省整合地区油气资源优势,南向南亚各国提供一个打开南亚国际窗口的平台。无论是从国家自给自足的角度,还是国际能源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油气战略储备体系的优化可以降低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冲击风险;同时也可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推动国内能源储备布局的改变;甚至是借油气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助推地方、行业的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