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弦上的咏叹调》原曲出自巴赫的《乐队组曲第三号》。
在第三组曲中,巴赫用了一个《咏叹调》来作第二乐章。“咏叹调”原是歌剧中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唱歌曲,巴赫在这里则将它运用到管弦乐作品中,从而创造出一个极富抒情色彩的独特乐章。“第一小提琴好像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排恻的旋律。最初是隐忍的怨诉;中途,音乐愈益激动,跳跃和漠进音调,将蕴积在主人公心内的热情与追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虽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间或也加以呼应,但终究都是作为伴奏,为主旋律衬出美妙的背景”。
在巴赫的《乐队组曲第三号》诞生百余年后,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对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作了改编,将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乐器上以小提琴独奏为主,辅以大健琴伴奏,同时又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由此命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一经上演便广受大众欢迎,成为流传广泛的不朽经典。然而追根溯源之后,人们才知道这原是巴赫的杰作。百余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爱好者们钟爱的曲目。有意思的是,听过《G弦上的咏叹调》的听众远要比知道《巴赫乐队组曲第三号》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数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栏上并没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