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海洋的由来那就得首先探究水的由来
1 地球表面水的来源及其它
地球表面水的来源及其它
在地球诞生以后,陆续从太空下来一部分水,直到现在未停止。比如通过流星,彗星等。从地球诞生50亿年来看,这个数量是壮观的。地球表面相当一部分水,应该来自地球以外,并非全部。剩下的一部分水应该来自地球自己本身。
在地球刚刚诞生时,地球表面是没有水的。在地球当时稀薄的空气中,应该有许多是水分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内部近地面的气体有许多跑了出来,水蒸汽也跟着出来一部分。还有来自太空的气体及水分之。甚至在刚开始,来自太空的水及气体是主要的。大概在至少在几百万年内是这样的。地球内部在逐渐升温,但还不高,没有达到形成,液态圈或液固混合圈的温度。因此地球表面水及空气的来源,主要来自太空。
在这几百万年内,地球表面的空气密度确实在逐渐增大。地球表面的水确实在逐渐增多,刚开始,全部被汽化,因为空气密度低。后来才有液态水,但依然看不见液态水,因为液态水渗入地下了。
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空气密度越来越大,渗入地下的水越来越多,以至于无可以渗入的地方了。终于在低洼的地方,有了可以看的见的地下水。此时,(或早一些,或晚一些)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温度已经升的很高了,许多地方的某些物质熔化了。在放射性元素密布的地方,熔化的物质多一些,形成地球内部较大的液态块,如果这个液态块离地球表面较近,这个高温的液态块的液态物质,会突破上面固体物质的束缚,来到地球表面,这就是火山爆发。
这冲出来的液态物质里有,气体,水蒸汽等。这是一个转折点,首先空气密度开始加速增大,因为气体来源大大增加,既,有来自太空的,又有来自内部的。其次,地球表面的水开始加速增多,原因同上。
但地球内部的温度依然在升高,在某个时候,形成了大面积的液态层,甚至全球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液态层。我们现在把它叫做,软流圈。与我们现在的地球的软流圈类似。这是地球演化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情。
最早形成的软流圈的位置,一定与现在的位置不同。对于地球内部谈位置,那就是,谈深度。既深度不一样。刚开始不知在哪个深度形成了一个薄薄的软流圈,然后厚度逐渐加厚,既向上又向下加厚。这样的向上下加厚,以至于到某个时候,软流圈的上部已经离地球表面较近了,此时,地球表面依然是固体。只是地球表面固体的厚度已经较薄了。
软流圈内部的液态物质分布是不均的,软流圈上表面的液态物质有的,向上侵蚀的很厉害,既,突入上面的固体圈较深。如果侵蚀的特别厉害,就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爆发。这些侵入点的液态物质,由于与固体性质不同,在上面物质的压力下,会有面向四周固体的强大的水平力,如果这些向上的侵入点,巧合的,基本在一条线上。就会形成强大的水平合力,迫使上面的固体圈,沿这条线,有向两边运动趋势的强大的力。这个强大的力,会沿着固体圈的固体物质向两边传递。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最终两力会相互抵消。效果是固体圈的固体物质受到积压。强大的积压。在某些接触不好或薄弱的地方,会受不了,以至于相互错开,或左右,或上下。既,这个地方会形成断层。当然会形成很多这样的小规模的断层带。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可以有。小规模的断层带会逐渐的连为一体,形成更长的断层带,于至于会形成全球性的断层带。全球性侵入带的形成,与全球性断层带的形成,二者合在一起,会形成一个特殊的运动,全球性地球表面固体的运动,在侵入带是诞生新的固体圈层的地方,在断层带是固体圈层消失的地方。事实上,一个地球表面是可以形成多个这样的,全球性的断层带或侵入带的。我们现在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板块运动,第一次这样的运动,也许称为板块运动,有点不妥。原因是地球最早的这个固体层,与以后的可以称为板块的固体层有点差别。差别主要在,第一次的固体物质没有经过熔化,相互间接触不是那么紧密的。至少在地球表面是这样,在更深的地方,也许由于受压而固结成岩了。算是沉积岩吧!
2 地球表面水的来源及其它
我们所说的板块运动终于产生了,板块经过产生,消失,往复循环,至今未停。地球内部的物质,从开始有液态物质时,就开始了物质的重力分异。随着液态物质的增多,重力分异加强。以至于到现在,基本停止。重力分异的结果是,那些密度大的物质跑到了下面,密度小的物质跑到了上面。比如,黄金的分布,可以推测,越往下,黄金的分布就越多。我们所说的软流圈下面,黄金可能要比的陆地表面多的多。另一个推测,放射性物质的分布,放射性元素一般较重,由此推断越往下,放射性元素越多。在软流圈以下会更多,在软流圈以下的温度应该比我们所设想的温度要高一些。
在板块运动开始前,火山活动已经有了,在板块运动开始后,板块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大量兴起,地球内部的水及气体都逐渐的出来了,空气密度越来越大,地球表面的水越来越多,在低洼处,水越聚越多,形成海,逐渐海连成片,形成洋。
最早的地球表面的固体物质,分布是均匀的,事实上,全球的物质分布基本都是均匀的。随着地球内部的液化,开始了重力分异,轻物质上升。以及后来的板块的运动,使最上层的从来没有完全熔化过的固体圈层也开始了重力分异。虽然固体圈层从来没有完全熔化过,直到现在。但并不影响固体圈层的固体物质的循环熔化。直到现在,不知它们已经被熔化了多少次了。
在板块的诞生处,从地下冒出的物质,由于重力分异的原因,处在上面的一般物质密度要小一点。待到这些经过重力分异的板块,运动到板块消失的地方,既断层带,在将要消失时,上下两个板块相互积压,下面的哪个板块的上部分,被剐掉一部分物质,这部分物质其实是下面被积压下去的哪个板块中平均最轻的物质。这部分物质会在板块积压处积累,越积越多,会形成越来越大的轻物质聚集区。这就是最早的陆地物质,如果那时有足够的水淹没其它地方的话,那么这里就是最早的陆地。当然其它地方的火山堆,就是最早的岛屿。其实淹没全球并不需要多少水,原因那时地球物质分布是比较均匀的,地球表面没有特别大的落差,更没有山了。到处高度几乎一样,高度差大概不足几百米,只要地球有平均几百米的水厚,就够淹没全球了。现在地球的平均水厚是2800米左右,那时大概只需要现在十分之一的水,就可以淹没全球了。但这是在板块运动前,在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的固体圈层起伏就较大了,因为固体圈层的固体受到了较大的积压作用。会出现最早的褶皱山脉,但这些褶皱山脉,大概一点也没有保存到现在,因为这些最早的褶皱山脉的固体物质没有经过重力分异,因此较重,与后来形成的轻物质陆地上的物质,受积压形成的褶皱山脉相比,要重一些。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上,最早的褶皱山脉的固体物质,由于较重,会处于下面,被压入软流圈而熔化。
那些经过重力分异,在断层带又被截留的轻物质,一部分是可以幸存到现在的。虽然有些又被从新熔化了。
是不是,我们现在的陆地的物质完全是这样形成的呢?应该说有部分轻物质是这样形成的。那另一部分是怎样形成的呢?另一部分就是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其实这些最早的轻物质聚集区,起着引子作用,在这些轻物质聚集区,也有火山活动,也可以喷发出大量的轻物质,有些没有喷发出来,成为侵入岩,照样属于轻物质。总之轻物质聚集区的扩大,是主要靠火山活动而实现的。
那些非轻物质聚集区,也有火山活动,这些为什么就不能成为未来的陆地呢?虽然有火山活动带来的大量的轻物质,但由于原来的重物质较多,总体还重,所以不能成为未来的陆地。但是这些火山活动的火山堆,还是可以成为未来陆地的组成物质的。因为在板块积压处,这些火山堆往往会被截留。
海洋的深度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在增加着。面积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因为水一直在增多。刚开始,没有水,也无所谓陆地。随着海的出现,陆地的面积在减少,刚开始在疯狂减少,后来慢慢减少,在后来,甚至可能不在减少,也许会增加一点。但是陆地的高度也许是一直在增加,一直到现在。原因是陆地的平均密度一直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