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八年(1689)订立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签订这个条约的中国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国名是中国。比如中国首席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就是说,他是中国皇帝钦差,行使中国主权。《尼布楚条约》对疆界划分与两国人民归属的称谓,使用的是“中国”与“中国人”来称呼。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1] 1689年8月,中俄双方代表集中到中俄交界处的尼布楚城,展开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谈判。8月22日,中国钦差大臣索额图和俄国首席代表戈洛文各带40名随员和260名卫兵来到谈判地点。谈判地点设在距双方驻地各5里的地方,在那里搭起两座紧连在一起的大帐篷。戈洛文提出以黑龙江为界,河北岸划归俄罗斯帝国,南岸属于中华帝国。索额图根据史实,说明黑龙江两岸一直是中国领土,是俄国强行占领了中国的土地,要求归还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双方各不相让,谈判进入僵局。第二天,索额图根据康熙皇帝的意图,提出作出让步,两国以尼布楚为界。但戈洛文仍不接受,还在尼布楚哨卡增派300名火枪手,进行武力恫吓,并以停止谈判相挟。其实,沙皇方面早就拟定了三种谈判方案:第一方案以黑龙江为界;第二种方案以尼布楚为界;如果前两种方案行不通,则商定日后派代表团再协商解决。因此,戈洛文也担心谈判破裂,无法向沙皇交差。但当中国使团再次作出让步,提出以格尔必齐河为界时,戈洛文还企图索取雅克萨。这时,尼布楚周围的居民由于不堪忍受沙皇的残暴统治,纷纷起义,并要求与清朝使团联合进攻尼布楚。戈洛文发了慌,于是同意中俄边界以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再沿外兴安岭向东直到海边。河东岭南归中国,河西岭北归俄国。他们还保证拆毁雅克萨城堡,把军队撤离中国领土。 1689年9月7日,中俄双方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索额图和戈洛文先在条约上签字、盖章,然后宣读誓词,相互交换条约。这个条约就是《尼布楚议界条约》。为表示庆贺,双方互赠礼品,还举行了盛大的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