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安第斯造山带是与大洋俯冲作用有关的成矿作用的典型地带,火山岩与侵入岩类有好的组成极性,表现为从近海→侧→内陆K60升高,与它相适应的成矿作用亦有好的极性,从近海一侧的铁、铜→银、铅、锌→内陆的锡、钼(Condie,1982)。中国东部燕山期火山岩与侵入岩类无好的组成极性(邓晋福等,1996 a),与它相适应,成矿作用亦无安第斯式极性,如南方浙东南沿海为铅-锌-银,进入内陆为德兴斑岩铜-银-金矿带, 如太行-燕辽为反向极性,从辽西的钼-铅-锌矿带→燕山的铜-铅-锌矿带→太行的铁-铜矿带等。但是,安第斯与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不论在岩石类型和岩石系列上,还是痕量元素与同位素特征上,在整个造山带尺度上是十分类似的(邓晋福等,1996 a)。与它相适应,火成岩类的成矿专属性亦十分类似,如斑岩铜矿床均与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相关,钼、铅、锌、银矿床均与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有关,钨、锡矿床均与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组合有关。
为什么会有上述特征的异同呢?我们(邓晋福等,1999b)认为,差异的关键在于,南美是大克拉通,长期发育大陆边缘,直至中新生代发生大洋俯冲,因此,矿带空间展布规律好,极性好;而中国东部是多个小克拉通拼合而成,多次发育大陆边缘,多期次大洋俯冲,造成岩石圈在三维空间的极大不均一性,诱发矿带空间展布不规则。而类似的关键在于岩浆与成矿流体源类似,亦即从整个造山带尺度上,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物质与热状态类似。另外,它们均是一个挤压造山带的大环境。因此,如果大陆内部被干扰的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物质、热状态、构造环境与壳幔过程大体上类同于安第斯俯冲造山带,就可形成与活动大陆边缘俯冲造山带类似的火成岩类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尽管它们之间火成岩带与成矿带的空间展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