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成本应该分两大类一种是显性的,一种是隐性的。
所谓显性的成本,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的比如职工离开岗位之后的离职津贴,包括解聘的一些费用辞退费,安抚费,包括一些补偿费安置费这个可以通过计算得来。
但是隐性的成本就是不好估算,要根据公司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评估得出。
比如一个员工离职,所要花费弥补岗位的招聘成本,新手适应期的公司付出,以及适应岗位的培训。
一个重要岗位员工的离职,可能带走的是工作的停滞减缓,那么这项工作和任务所造成的短期的经济损失和长远的影响。
这也就是许多大公司在和员工签订合同的时候,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求在几年之内不得离职。如果离开的话,可能要承担公司在投入在岗位上的经济损失。
比如有一个研究生签了5年的合同,他只做了一年就要求离开单位。那么单位追溯起这位研究生要退还公司给予的培训费用,公司在岗位上的投入,以及造成的损失。
当然,在中小型的企业或者私人企业,通常老板是炒员工的鱿鱼,这类损失在老板的意料之中。而员工炒老板的鱿鱼,则有可能意味着,他的工资,可能不能如数拿回。这当然是建立在合同的基础上。
公司如果想降低离职成本,就是要留有效的留住人才。并且用合同的方式将它固定并用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将人才固定在岗位上。
出现大规模的离职潮可能会拖垮一个公司。而由于离职带来的传播和负面效应,也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
所以人事部门,经常会对离职的员工单独处理,避免发生形成离职潮的现象。
这是我的答案,希望你喜欢!
关于员工离职的原因,你当然可以引用某位名人的观点,无非就是两个: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这话当然没错,但从HR的角度来看,不同层级、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提离职,其实有更复杂、包罗万象的原因。
1
入职2周离职
入职2周离职,说明新员工看到的实际状况与预期产生了较大差距,这些情况包括公司环境、入职培训、待遇、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感受。
HR要做的是,在入职面谈时,就把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讲清楚,不隐瞒也不渲染,让新员工能够客观的认识他的新东家,这样就不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不要担心即将到手的新人不来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然后把入职的各个环节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包括从招聘到通知入职、报道、入职培训、与用人部门交接等环节,充分考虑到新人的感受和内心需求,进行系统规划和介绍,让新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让他了解他想了解的内容。
2
入职3个月离职
入职3个月离职,主要与工作本身有关。这可能说明公司的岗位设置、工作职责、任职资格、面试标准等方面存在某些问题,需要认真审查是哪方面的原因,以便及时补救,降低在招聘环节的无效劳动。
3
入职6个月离职
入职6个月离职,多半与直接的上级领导有关。HR要想办法让公司的管理者们接受领导力培训,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领导力应具备的素质。管理者要了解下级的优势,并让他的优势与岗位职责匹配,为公司发挥最大效用,同时也让员工体现出了他的价值。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一个教练,他有义务和责任发掘潜能和优势,并培养下属,成为下属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同一个部门换一个领导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同样一批员工的表现可能也截然相反,一个可能战斗力十足、激情四射,另一个可能抱怨漫天、团队涣散、离职频发。
直接上级应该是最先了解下属的各种动向和倾向的,他的一句话可能解决问题也能造成矛盾,如果没有处理好,队伍士气下降、战斗力下滑,就会进入不良循环。因此在1年内离职员工较多的团队,要注意他的直接上级可能出问题了。
4
2年左右离职
2年左右离职,一般与企业文化有关系。这时的员工一般对企业已经完全了解,各种处事方式、人际关系、人文环境、授权、职业发展等等了解的都很全面,甚至包括公司战略、老板的爱好。
企业文化好的公司,在招聘环节对应聘者的价值观方面会有全面考察,希望新员工能融入到公司文化中,为文化的持续优化添砖加瓦;而企业文化不太好的公司,对应聘者的价值观要求不是太高,往往只是片面考察,希望他们进来能净化和改良文化氛围,但事与愿违:
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取向可能就有问题或有缺陷
即使他们价值观取向都是正向的,但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与长久形成的氛围相匹敌
新员工入职,都在努力融入到团队,尽量表现的不那么离群,因此更容易被同化
当公司文化与新员工价值观冲突到一定程度,甚至达到临界或突破原则,就会导致关系破裂,离职就在所难免。作为企业,要每日三省吾身,察觉到公司内的不良因素,公司不在大小,都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愉悦。
5
3-5年离职
3-5年离职与职业发展有关。学习不到新知识和技能,薪酬提升空间不大,没有更多高级职位提供,此时员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跳槽。但对企业来讲,这个阶段的员工价值最大,离职损失较大。
因此,HR应根据不同类型员工的需求结构不同,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调研职业市场供求关系,主动调整薪酬、职位设计,我们的目的是保留员工,其他的政策都可考虑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6
5年以上离职
5年以上的员工,忍耐力增强。此时离职一方面是职业厌倦导致,我们需要给予他新的职责,多一些创新类工作,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速度不统一导致,谁发展的慢就成了被淘汰的对象,员工疏于学习、停滞不前,必然被企业疏远和冷落;企业发展太慢,员工的上升空间打不开,事业心重的员工看不到新的希望,必然会另谋高就了。
以上从在职时间长短角度考虑的离职主要原因,具体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及时作出调整,把离职率控制在最低,企业的损失也将是最小的。
最后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很恐怖!
一个员工离职后留下的坑,并不是再找一个人填上就万事大吉了。一般来说,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有1-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超过40%的失败率。
《财富》发现,员工离职后,从找新人到新人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150%,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
更为纠结的是:权威机构估算,一个员工离职会引起大约3个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照此计算的话,如果员工离职率为10%,则有 30%的员工正在找工作;如果员工离职率为20%,则有60%的员工正在找工作。
No.1
金钱成本
根据业内人士调查:员工离职后,从找新人到新人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的150%,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
人员替换成本不只是前后工资差那么简单,还包括公司向外发布招聘信息的费用、新员工入职面试和能力素质测评的费用,如果是招聘中高级岗位,还会涉及异地交通费用、食宿费用,录用后的岗位培训、安家费用等。
No.2
时间成本
一个员工离职后,并不是招新上岗就能顺利填充其留下的坑。
录用前行政管理的时间成本,比如发布招聘信息和接收简历、筛选候选人、电话预约面试……如果再遇上几位中途放鸽子的候选人,可以说相当浪费时间了。
总的来说:从员工离职到招新,至少有1-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超过40%的失败率。
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恐怕HR比谁体会都深刻。
然而,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
除了金钱、时间成本,还有HR老司机得出过很残酷的结论:一个员工离职会引起大约3个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照此计算的话,如果员工离职率为10%,则有30%的员工正在找工作。
这时候的HR就像惊弓之鸟,看谁都像要离职的样子、看谁都可疑,大概就是这种状态:
No.3
无形成本
员工离职的成本计算,还要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影响,YOYO堵五毛钱,肯定有公司在以下几个方面,吃过员工离职带来的“亏”:
1.业务绩效降低:员工离职后,会造成的部门阶段性人员短缺,一时间难以接续,而新人入职后,在适应阶段也会影响工作效率。
2.用户满意降低:新人入职后,各方面业务都不熟练,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这个时候,用户的满意度往往会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用户投诉比例飙升。
3.数据泄露:一些员工离职前,会因为个人情绪或下一份工作需要,删除本职岗位的工作资料或带走重要资料,造成资料丢失、数据泄密,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上的整体优势降低。
4.引发劳动争议和法律诉讼:由于对员工离职管理不当,导致公司遭遇劳动仲裁、诉讼中败诉的风险,这也是HR需要切实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