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州诈降事件中戈登的行为

2025-05-11 06:07:1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没这么夸张  事情是这样的:苏州保卫战里的二哥是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字:戈登,“洋枪队”(满清美其名曰“常胜军”)第三任管带,在中共历史课本里是双手沾满太平军鲜血的刽子手(“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背信弃义的大哥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晚清重臣李鸿章,时任江苏巡抚,非常欣赏而立之年的戈登少校:  “看这个英国人战斗,真是疲惫的眼看见美景,沉重的心喜获甘露……如果有什么能和曾国藩的学识一样让我敬佩,那就是这个英国军官的指挥才能。”  1863年11月中旬,苏州保卫战激战正酣。素与苏州太平军主将慕王谭绍光不和的纳王郜永宽等“四王”、“四大天将”,跟江西赣镇总兵程学启秘密定下降约,后者承诺保证郜及部下性命,戈登居间做保,双方都认为他最讲信用。纳降得到了李鸿章的认可。  12月4日,郜永宽刺杀谭绍光,李鸿章顺利拿下苏州,摆下鸿门宴杀了八个降将。与此同时,淮军在城内大开杀戒。与电影中表现的一样,已经解除武装的数万太平军将士被屠杀。戈登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最无耻的背信弃义,提着洋枪到处找李鸿章,要和他决斗以挽回自己的名誉。无果。  戈登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胜军”进攻淮军,将苏州还给太平军。同时给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写信,要求英国政府干预,迫使李鸿章下台。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代表列强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降”是对人性的彻底背叛,并警告说此事很可能使列强不会再帮助清政府,撤回洋枪队。  杀人如麻的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这点“小事”会激起老外如此强烈的反应,酿成重大的外交事件,只得四处疏通、上下打点。朝廷赏赐下来,戈登被封提督,赐穿黄马褂,戴孔雀花翎。戈登向英国公使布鲁斯提交辞呈,被再三挽留。戈登拒绝接受李鸿章的万两白银的赏金,和朝庭的一系列封赏:“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抛开战争的是与非,“杀降”事件引发的满清外交危机,是两种文化观念撞击的必然结果。英国的崛起,端赖1215年制定的《大宪章》和建立在契约文化上的公民社会。没有什么比背信弃义更糟糕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