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成一棵树》的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本书!!!!
2025-05-08 12:32:1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风打破平静,泛起层层绿色。 深的沉淀,浅的飞扬。跳跃着的阳光,闪烁着的生命。黄绿、青绿、翠绿、碧绿、黛绿、墨绿,流淌着。载着平静的岁月,延伸着。一
一棵老树,让人依恋。

我想起我的父亲——那个总是裹着黑色外衣的瘦小的背影。我的父亲哟,像纤夫,养家糊口的重任系在纤绳上,死死地勒住他的肩膀,在岁月中蠕动着。总是在睡眼朦胧的视野中,看见父亲仍在电脑前工作,一脸的严峻,深深地吸一口烟,在烟灰缸上轻轻点下几粒烟尘,从鼻孔和嘴巴处冒出一团白色的烟雾,在死一般寂静的客厅里,慢慢扩散着,然后融入空气中,变得更加凝固。这个房子的夜晚,只剩下父亲鞠楼的身影;这个世界的夜晚只剩下父亲微小的缩影。人前的父亲,是伟岸的,山一般的威严。我曾经记得和母亲在阳台闲聊之时,提及幼时的事情,母亲调皮地偷偷瞥两眼正在客厅工作的父亲,笑笑道:“你小时候,你老爸是你的超级保姆啊,我抱你的时候哇哇地哭,只要你爸抱呀,睡得可香着呢!尿片还是他洗的……”我听了,又是失落,又是诧异,略带几分羞愧——人家都是母亲照顾的。 父亲呀,还是像树吧,宽阔的手掌,撑起叶,撑起我,撑起家。 还是讲个故事吧。 父亲在老家时,工资太低,一个月才两三百。为了改善生活,决定到Z市打拼。初到Z市之时,和一位分别了七八年的高中老同学巧遇了。据说,那位老同学上到高中便不再读了,一直跟一帮狐朋狗友混日子。他得知父亲在找工作,就介绍他到某大哥那里干事儿,说是一个月能捞到一两万块钱。在老家的时候,父亲听一些老乡说过这个“某大哥”是出了名的流氓、混混。于是,二话不说,很婉转地拒绝了,并且马上率领一家人离开了Z市,再也没有和那个老同学联系过。后来父亲到深圳工作,不过,听母亲说那段时间,工资少得可怜,好像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之后,父亲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一直向上攀登。 父亲是立在尘嚣里的树,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仍然坚持原则,坚持尊严,坚持自己那微不足道的一抹绿。 当秋天悄然无声地蔓延在父亲身上时候,于是,我—— 站成一棵树。二
与树相对而立,用手轻抚粗糙的树皮,生命在粗壮的树干中旋转,随着年轮盘旋而上。那早已被寒风剥削地一丝不挂的枝头上,挤出棕红里泛绿的透明羽翼,在料峭的初春的风中翱翔着——死亡中孕育的生。 前些日子,与好友一同放学回家。途中的人行道上,一排行道树光溜溜的,寥寥几棵树上挂着几片伶仃的枯叶,蜷缩成一团,犹如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蛹,孕育着什么。“喀嚓”我被惊了一跳,满地的落叶。我正纳闷,明明到了春天,反倒落下一大片枯叶。 “快过来看!”好友突然欣喜地叫嚷起来。我凑过去一看,一丝不挂的树枝上,一点一滴地汇聚了几分绿色——是几片嫩叶!是那样卑微的淡绿,却灼伤我的眼睛;那样薄弱的脉搏,却震撼了心灵。我刚伸手,想要触碰。立即遭到朋友愤怒的呵责—— “别碰坏了新叶!” 或许这是一种诗意化的猜想,但是我甘愿相信。那满地憔悴的棕色,为了一树的绿,让出了自己的位置,堕向死亡。耳畔回响刚才的声音,像风铃般的清脆悦耳,像毁灭般的支离破碎。该是很眷恋吧,在冬天的时候还苦苦守在枝头,就像所有的老人,开始恋上了夕阳,数着日子,然后庆幸地轻声叹一句:我又多活了一天,真幸运。最后,又带着夕阳的颜色逝去;该是很酣畅吧,下定决心的舍弃,明明是坠下,却感觉身躯如此轻盈。最后,稀薄的灵魂,随着风飘逝,唱着歌谣远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突然有几分罪恶感。又有几分庆幸,好在我没有伤害那脆弱的,在死亡中孕育的新生。 站成一棵树,在死亡的轮舞中演绎凤凰涅槃。三
我不懂世界,世界也不懂我。 母亲总说我想得太多。或许是吧,我本应该是个乡间的黄毛丫头,却钻进城市里。这之间的过渡,使我过早地知道太多的事情。和鲁迅先生的童年相反,但是,二者都是在连个极端之间的交替,同样在扭曲的缝隙中,窥视世态炎凉。父亲从来不推荐我看任何书,除《红楼梦》外,我不知道他的用意,每次我都抱怨无趣或是看不懂,父亲便训斥我,你都没有深入阅读,有什么脸面抱怨。还记得在电视上偶然间看到一个节目,说是讲解《红楼梦》中的人物,节目中的一位胡子斑白的老学者感叹道:我读了《红楼梦》不下百千次,也都无法将其中的关系理得一清二楚。多年后,我是否也要感叹:我活在这世上几十年,也无法理清这社会的规则。 十三岁的我,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是的,刚刚跨出儿童时代,身上余留几分稚气。事实上,只有一般兑现了。另一半的我,被十三岁的我所复杂化的“社会”压得变形了,仿佛扭曲的人格,不敢坦率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必须压抑。我在我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品味寂寞是一种生活情趣,但事实上,其实很难达到那种境界。我怕孤独,害怕被排斥,于是很小心地说话。李嘉诚说:“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但现在我还是想要保持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躲在树的荫蔽下,静静地站着。 老树,让人对其衍生一种敬畏。他从不抱怨风的野蛮,吹落他的枝叶,或是雨的跳动,扰乱他的宁静;也不会抱怨人们肆意的戏弄,或是城市的喧闹。并非逆来顺受,而是顺其自然。并非忍受,只是沉默。人们常说,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沉默处世。 站成一棵树,世界如此简单!

回答2:

历史的考证与补阙是作家张品成一贯的创作路数。他那些引起强烈反响的以红军为题材的作品莫不是这样。正因为历史大背景的充分考证和有力揭示,使得作品具有了史的品质,从而被人评价为“史诗的另一种写法”。同时,对历史的空白点进行相应的补阙,使得作品情节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这种做法,在《少年方志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延伸。  历史的考证使得《少年方志敏》中方志敏生活的时代环境很逼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但这个历史的考证不是进行细节上的雕琢,而是从历史大背景的还原上做足工夫。少年英雄方志敏的很多事迹已经无法考证,作者却努力把握当时的时代大环境去动态地描写人物,这样的人物无疑会具有相当的历史真实性和生动性。例如方志敏成立九区青年会的背景,作者作了极为简单的交代:“那一年,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因此也不能不影响到赣东北的这座小小县城。”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得人物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大致吻合,另一方面又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由于历史资料的相对欠缺,张品成干脆舍弃对细节的考证,不用纪年式的叙述方式交代英雄成长之始末,而是抓住人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叙写,例如方志敏偷三百铜板去学堂念书并念念不忘放牛,有胆有识地破解学校闹鬼事件等。这些事件本身并不具有连贯性,而只是生活的片段,但是在作者从容不迫的叙述中将人物性格逐步揭示出来,自然能够让读者对人物有明确的认识。同时,作者虽然是着力于少年时代的方志敏,但是往往荡开一笔将其他人物今后的命运也做了相应的简单交代,这样使得故事更有张力,更有完整性。  历史的考证并不能让我们了解一个非常完整的少年方志敏,从人物形象挖掘的层面讲,也从故事构造的完整性出发,张品成对少年方志敏成长史中不少方面进行了大胆地补阙。这个补阙是立足于人物性格并放置于时代大环境中进行操作的,从而使得人物的真实性不容置疑。例如同学刘庚子因为怕鬼而不敢独处,是方志敏在坟场待了一整夜,从而驱除了刘庚子“心中之鬼”的认识。这个补阙把方志敏内心的斗争写活了,他其实和刘庚子一样也有些怕鬼,但是个性又要求他硬着头皮待在坟场,人物从而立体化起来。  张品成用平静的叙述完成了方志敏少年性格的塑造。《少年方志敏》不光完成了少年英雄的形象塑造,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史的意义,是对英雄成长历程的一个补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