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2025-05-11 11:21: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我们的家长中不乏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和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大家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接触过众多的家长,很多人致力于为孩子设计好现在和未来,甚至细致到为孩子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孩子的高度负责和殷切期望,让我感动不已。然而,我们所做的一切有时候却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分析原因,我觉得我们大人的意志常常无法让年幼的小孩子欣然接受。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成为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印度哲学家菩德曼有一段引人深思的谚语"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想,这正是向我们揭示了教育引导孩子的真理。作为父母,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孩子设计他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执行力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是足够。把孩子变成学习的机器,不是我们的目的。
常常有家长跟我抱怨说:"孩子在家特别不听话,还是老师说的话比较管用。"甚至有的时候,我会在周末接到家长的电话,请我通过电话帮助他们说服教育孩子,原因竟然是孩子只听信老师的话。我们作为父母,却无奈地发现我们正在渐渐失去在家庭中,特别是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地位。经过进一步地深入了解,我发现无法避免的,父母在和孩子共同生活的细微小事中,可能有时候不能兑现自己曾给孩子的诺言,还有时会因为心疼和爱向孩子做某些让步,或者无法按约定履行预先的承诺。时间久了,往往就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因此,我认为:一定要把孩子放在和我们平等的地位上去对待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耐心地跟孩子讲清楚。我们自己首先要做讲道理的人,让孩子也学会做讲道理的人。这样的说服教育才能慢慢走向良性循环。另外,适当的奖惩措施也是保证对孩子正面引导的外在力量。现在的很多孩子身上最大的问题是:只能接受表扬,无法忍受批评。我们的孩子很需要挫折教育。在每一个孩子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教会孩子如何正视善意的批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课,绝对不能省略或忽略。如果我们的孩子乐于接受父母和老师的建议,愿意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任,他们才能学会努力学习和快乐生活。
我们的父母常常陷入这样的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 学习是孩子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
这一类型的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无视孩子的其他需要和兴趣爱好,因而也常常收到适得其反的结果。现在的小孩,在8、9岁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逆反心理,青春期的提前已经无法避免,早熟的"小大人"越来越多,所以对他们的教育也变得复杂起来。家长平时随便讲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成为孩子反对或者反驳我们的理由。他们也很会讲道理,对周围的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理解。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的孩子们正变得越来越聪明。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好事,但同时也让我们的教育工作变得更加有难度。一个小孩只有知道了"我为什么要学习",才能产生主观能动性。因此,我认为培养孩子从小立下远大的理想是引导他们乐学好学的最佳途径。我们过去所提倡的"理想主义"教育真的不该丢弃。尤其在这个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的时代,孩子们几乎可以轻松地得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呢?最强大的动力是,为了将来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实现梦想"永远是我们勤奋学习的源动力。所以,我们在追求学习成绩的时候,不要忘记了挖掘孩子心中的内在力量。让孩子多阅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多带孩子出去参观博物馆,观看演出,旅行,体验生活,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寻找自己的梦想。我一直认为"读万卷书 行千里路"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家访过程中我高兴地发现,很多的孩子在家中已经开始有属于自己的藏书了,这说明很多的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了。我一直觉得,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图书,书能把他们带入知识的海洋。千万不要认为,做这些事会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让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些地方,我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知识渊博、心志健全的孩子怎么会不成为优秀生呢?我们学校多年来开展的"阳光读书活动"让很多孩子受益,同学们通过大量阅读而形成了重要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他们的学业和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呢?
二、 为应试教育急功近利。
这是一种典型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家长认为培养孩子成才就是上学刻苦读书,获得了高等学历就是成功。再加上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得不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代替了孩子游戏的时间,家庭作业的负担也不小。面对这样的学习成长环境,很多孩子在上小学期间已经开始厌学了。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孩子迫于家长的压力,把学习当成了任务或负担,他们如何能体验学习的乐趣呢?那么在学业方面,也很难有长远的进步。我们常犯的错误是目的性太强,忘记了孩子本身才是学习的主体。
然而,我们不可能轻易地改变社会大环境,毕竟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依然充满吸引力,我们只好选择了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这也不是什么错误,任何人都无法孤立于世。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一个慈祥而充满爱心的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他有自己的坚持,他一直希望通过素质教育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金色童年。因此在学业上他从不给孩子任何压力,一直到孩子升入六年级将要面临毕业的时候,他才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确实不太另人满意,这才急着要想办法。在电话里,他感叹了、甚至后悔当初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我有时间也过去给老师的孩子辅导功课,但是想要短时间提高成绩的确很难。为什么我们的良好愿望在现实面前总是败下阵来,如何把握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呢?我想: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不快乐,不爱学习的孩子肯定不快乐。正确引导孩子爱上学习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那就一定要想办法调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是习惯的奴隶",柏拉图曾经对一个青年说 "一种习惯养成后,就再也无法改变过来。"这实在是真理。心理学家也相信"我们是习惯的动物",人类百分之九十五的行为透过习惯养成。如果,我们从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意志品质,那么我们就不会在孩子高年级的时候为他们的坏习惯而苦恼了,也不会在孩子面临毕业升学的时候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了。
三、 包办代替成为孩子的保姆。
也有一些父母一天24小时把孩子置于自己的监控和管理之下。学校里发生任何事情,哪怕只是和同学有点小矛盾,也是由妈妈找老师解决。从幼儿到少年,孩子形成了习惯,不论做什么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使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家长越来越累,直到力不从心。我经常听到孩子在跟老师解释自己为什么没交作业的理由时说"我妈妈忘记把本子放在书包里了"。我也常常会反问他们"难道你从不自己整理书包吗?"这种把责任推卸到父母身上的做法,实际上就是父母包办代替所带来的后果。我们教学楼楼道里贴着这样一条标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天不辞辛苦地替孩子整理书包和文具以及生活用品,为什么不改为教给孩子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做呢?从我开始教一年级的那天开始,几乎每天都要打两三个电话给家长让他们给孩子送文具、送书本、甚至送饭盒水杯,把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浪费在这些琐事上,让我也感到很苦恼。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一项名为"我的书包里有什么"的活动,每天我会抽查一两个孩子的书包,请他们告诉我书包里面有什么,并鼓励他们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不可避免有少数孩子还是会丢三落四忘东忘西,书箱里乱七八糟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我也常常开玩笑地跟他们说:"你们年纪这么小,怎么跟老头老太太一样健忘啊?"一听到我这么说,孩子们就不好意思地笑了。因此,我认为父母要教给孩子生活的基本技能,让他们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四 溺爱孩子,宠出不良习惯无法收拾。
现今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宠爱是很常见的,特别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样的隔辈人更是孩子要什么给买什么,要怎么样就答应怎么样。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大哭大闹,弄得全家不得安宁最后只好屈服于孩子。全家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养成了任性等许多不良习惯。有些孩子入学一年了,还不能进入学生状态,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认真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随意打骂同学,形成很霸道的性格。父母意识到这样不行,但管起来已经很费劲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该管的没有管,该立的规矩没有立,错过了幼儿阶段在成人成才中应实现的目标,而是宠出了不良的心理和不良的习惯,直接影响了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成长。如果不及时纠正,发展下去会损害孩子的一生。
我经常听到很多父母无奈地抱怨,在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家里老人的干涉。我想,全家人教育观念的不统一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这是我们作家长的应该预先要想到,并且要达成一致的。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曾经有一位母亲跟我说,虽然有时候她不太同意孩子爸爸的管教方法,但是她从不当着孩子的面与爸爸争执,而是在背后征求意见。我非常赞成这位母亲明智的做法。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他们很会利用大人的观点来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因此,我们在孩子面前说话一定要很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千万不能忽视这种无处不在的影响。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句话一点没错。孩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来自于对家长和老师的观察,我们在孩子眼中是什么样的人往往决定了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上,我们学习《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孩子们得知曹操是古时候的大官。我顺势问他们:"你们想当官吗?"大多数孩子都举起手来,我问其中的一个男孩:"你为什么想当官呢?"孩子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当了官就能有好多的钱。"我又追问他:"为什么当了官就会有钱呢?"孩子摸了摸脑袋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也不知道了。"我又问别的孩子,其中一个叫董芳铭的女孩站起来说:"如果我当了官,就能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说的多好啊,这说明孩子的心中装着他人。当然我没有责备和否定前面的男孩子,而是很热情地表扬了这个女生的观点。我想,我们在孩子面前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正确地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否定和批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人生观之间是会有很大的距离。虽然他们年纪很小,但是他们已经开始认识世界,并有了自己的思想。做孩子人生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对选择的时候给他们好的建议、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决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父母的责任所在。担起这个责任确实很不容易,为人父母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人生艺术。
五 "棍棒底下出孝子"。
经调查,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贪玩、不听话或犯错误时,父母采取责打来管教孩子,是多数家庭的做法。家庭教育该不该打孩子,能不能打孩子?对哪些孩子要打,怎么打?对什么样的孩子不用打?成为目前家庭教育研究中一个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我想,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家长毕竟是少数。但是批评孩子可能就是家常便饭了。诗人奥登曾说:"人受恶意之捉弄,必做恶以回报"。如果你小时候经常被批评、受责难,长大后,你也会用同一方式与别人相处,许多父母就是以这种方式要求孩子做他们希望做的事,许多老板也经常以批评责备作为控制员工的主要方法。却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把对方的自信摧毁,使人自惭形秽。真正善意的批评是使人豁然开朗,将来做事更有能力才对,好意的批评不是为了出气,也不是为了伤害,否则就应该要完全避免才好。小孩子很多时候不是故意要犯错误,而是他不懂得怎样做是对的,作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讲明道理,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把坏脾气迁移到孩子身上。我知道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难。我自己在工作中也常常被淘气顽劣的孩子折磨得失去耐心,特别是在得不到家长配合孤军奋战的时候也会产生挫败感。我的一个同事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常常在快要崩溃的瞬间想起这句话,于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忍耐,要平和,要谅解,要胸怀大爱"。
虽然也有个别的家长对教育孩子表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我能理解他们,毕竟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太大了,一个人的经历毕竟是有限的。有不少的家长把孩子交给父母或是托户帮忙照看,在我的教师生涯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形,就普遍性来看,这些孩子往往在学习成绩上不尽如人意,表现得比较贪玩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主意还特别大。一年级的孩子就学会了自己给自己签字,涂改记事本等过去只有高年级学生才会犯的错误。毕竟别人的照顾和关心远不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基于这一点,我个人总是建议家长们尽可能地陪伴孩子的成长,贴近他们的生活。等到孩子睡着了才回到家的父母对孩子常常缺乏了解,也就错失了很多的教育契机。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的某些毛病的时候,为时已晚。曾经有一位家长跟我说过:"早知道孩子会变成现在这样,我在孩子上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应该放弃事业,专心地培养教育他了。"
对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每个家庭不是单纯地属于其中的一个,而是几种交织在一起。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究竟错在哪里呢?错在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我们来说,转变教育观念势在必行。把顺其自然的做法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才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特殊而棘手的教育问题,使我们不再困惑。因此,家长们应该有目的地多看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从理论和观念上获得指导,学习一些先进有效的科学教育方法,而不是只依靠老旧的经验。面对现在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
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人们常说孩子是天使,我想这是因为在孩子面前,我们也同时在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是啊,我们发现,一个经常迟到的小孩肯定有一个爱睡懒觉的家长,一个经常丢三落四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个马大哈的父母,一个满口粗话的孩子家里一定有一个爱讲粗口的爸爸,一个霸道懒惰的小孩身后必然有几个娇宠溺爱的家长。我们每个成年人身上都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毛病,让我们每天都和孩子一起成长,改正我们的缺点,建立更完善的人格,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