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壁"顾名思义是文学史上的一座风水宝地,又名黄州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州古城的西北部,因为它有着像城墙一样突出的岩石,颜色是绿红色,所以被称为赤壁。
因文学家苏轼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全全国闻名。西晋元年,龙骧将军蒯思修建了一座江馆纪念三国的赤壁战争。北宋元丰三上时期,作家苏轼降至黄州时,在游赤壁途中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因而出名。
"武赤壁"是三国之战的所在地,又名周朗赤壁,是当年发生赤壁战争的地方。战后,该遗址也成了今天的三国赤壁古战所在地,位于蒲圻县,现更名为赤壁市。
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部队南下至连克新野、襄阳数城,然后又从江陵往江东方向下去,与位于江西上的孙权、刘备联军第一次在赤壁作战,曹军以失败收场,被逼退回至江北地带,就是如今的洪湖县乌林公社,和孙权、刘备隔着一条江相峙。
后来,孙权和刘备巧妙利用火元素攻击曹军,并且利用风的走势,让火船直达曹军的水寨。瞬间曹军船的营房燃烧起来,火势随风飞舞,眼前一片火海,把南岸的悬崖染红,赤壁因此得名。
赤壁山险峻雄伟,面对江面是一座空空的悬崖头,犹如一匹战马的蹄,冲破数千公顷的烟波向北奔腾。石墙西侧刻有“赤壁”的字,据说是东吴的周瑜将军写的,因为它是一支巨手神笔,笔迹通过石崖到达山的后面,映出了反体的"赤壁"二字。
由此可见:文赤壁和武赤壁区别在于:前者时因文学家苏轼得诗出名;后者是因为曹操与孙权、刘备的赤壁之战得名。
“赤壁之战”是三国里面比较重要的一场战役,最终孙刘联军获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从此也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局势。
“武赤壁”主要是指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的地方,而武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境内。东汉建安13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号称80万)南下,准备一举消灭东吴政权和蜀汉政权。但此时的刘备和孙权早已组成联盟,曹操的士兵几乎都是来自北方的,他们不擅长水战会晕船。曹操于是就想到将所有的战船用铁锁连接,但此时却恰恰给了孙刘联军一个机会。孙刘联军采取火烧战船的策略,一举击溃曹魏大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文赤壁”可是位于今天湖北省黄冈市境内。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经常前往一个叫做赤壁的地方去游玩,在这里苏轼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恋奴娇,赤壁怀古》等这样的千古名篇,这些文章被历代文人传颂,所以湖北省黄冈市也就是“文赤壁”。
赤壁之战举苏轼生活的年代有几百年,那个时候苏东坡自己也不明白,是不是在真正的古赤壁战场上,错把今天的黄冈市当成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发生的古战场。
其实不管是“文赤壁”还是“武赤壁”都值得我们去游玩、值得我们去怀念。因为文赤壁是文人的英雄战场;武赤壁是那些驰骋沙场的将军的战场。
如果现在听到赤壁这个词,往往都会联想到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其实赤壁也是有文武之分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等。
其实这些诗词里面所描述的赤壁叫黄州赤壁夜叫文赤壁。这里的赤壁并不是当年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而武赤壁也叫周郎赤壁,这里才是当年发生赤壁之战的地方。这里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也就是孙权和刘备5万联军和曹操战于赤壁,最后曹操失利退回江北。据说当时的战争将这边的岸边照的一派通红,所以才得名赤壁。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文人墨客在文武赤壁的岸边吟诗诵词怀古,可以说艺文义务两个赤壁承载了古今许多文人墨客的思想寄托在里面。虽然两个赤壁各不相同,但是古代诗人写出来的词却是十分的恢宏壮观。在我看来,从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也可以看出两个赤壁的景色大多都不相同,但是站在岸边的时候往往都会激起人们心目中的一些波浪。
所以说,虽然赤壁分文武,但是诗人们对于赤壁的描述以及站在赤壁旁边的心境却是大相径庭的。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文武赤壁两边看一看。去那边欣赏并且看看从古到今这么多文人墨客在赤壁两边写了如此多的诗词,当时他们的心境如何。
文赤壁位于湖北省,是苏东坡《赤壁赋》里面描述的赤壁,而武赤壁是在赤壁市,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此地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