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时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很多的。但是一般那的交流大部分来自下面几种:
1.间谍:每个诸侯都会利用商人的名义安排间谍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国都里,他们在其他国家里建立根据点,称为商社。这些间谍是专门负责打听对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的。
2.商人:当时各地的区域不同,导致各国出产的物品也不同,如大部分海盐都出产自靠海的齐国和楚国,这些商人经过贩卖本国的物品到其他国家,无论是在路途中,还是在与他国的生意伙伴贸易过程中,都会对信息起到一个交流的作用。而这些商人传递的信息一般是民间信息,但是也有一些爱国商人会去打探其他国家的军事意向等大事,然后汇报给本国。
3.流民:所谓流民就是那些在战争中丧失家园的人民,他们有得在战火中失去家园而避难,有得在议和中被划分为他国的奴隶,或者因为其他国家政策的吸引而搬迁的他国。无论何种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经常有大批流民在各国之间流动的。这类流民带来的信息交流无疑是巨大的,包括本国的人土风情等等。
4.学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时的学者都喜欢在各国游历来增长见识,如我们熟知的孔子、孟子等。几乎所有的文人学士都会去游历他国,并且对他国的人图风情、国家政策、历史事件等等大事记录下来,然后以著作形式而流传。这类人对信息的传递也是非常巨大的,并且一般这些人所得到的信息都能很系统而且专业的保存下来,对我们后人的研究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形式还有很多,如派遣使者、国家联婚、结盟等都是会起到交流作用的。
不太清楚你想研究什么。我可以这样解释,举个例子,一个贫困山沟里的村民,在没有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情况下,你认为他们有几个人会有与远方的人群交流的想法?这道理是一样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交通极不发达、媒体几乎可以忽略的情况下,不会有多少人存在有交流的欲望。那是个简单的农业社会,只要自己耕种,就能喂饱自己,剩下的顶多是在自己所在的人口聚集区的集市上与人交换农作物或手工制品。
有极少部分人会从事商业,或者更少的人会从政,并且是高端官员,只有这少部分人才会有与远距离人群交流的需求。从事商业的只需要一件事,那就是懂商贸所在地的方言即可(那时没有普通话),这件是完全不难办到。从政的人群,交流方式就是开会,分封地有分封地官员会议,诸侯国有国家会议,而诸侯国之间有不定期的盟会,春秋时期及战国前期诸侯国也会拜会中华民族元首——周王。诸侯间盟会均由当期盟主主持,靠信件联络日期地点,盟会期间相信也都会有各自的方言翻译,最后落实于文字记录上。
总之,除了少数跨国经商的人,以及高官以外,大部分的普通百姓完全不存在与其他诸侯国的人交流的情况。不知道这样解释您还有问题么?
补充:史料并不会记载使用翻译,因为这种事情毫无重要性可言,比如说你可以看看《春秋》原文(并非《左传》),应该能清楚记史是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的。另外很可能很多时候也用不着翻译,因为那时候中国地域范围不大,语言发展时间尚短,地区方言差异应该不像现在这么巨大。总之,我觉得你把注意力放在这件事上就是有误的。你不能觉得今天人与人之间交流很广泛,就认为那时候也是如此。根本不是这样的,而是人与人间根本不需要广泛交流,人们也没这个想法。
都是用汉字,有啥不能交流的,就是大家个说个方言嘛,但是那时候地方小(也就中原一块),中原的方言就有点官方语言的意思,只要往那口音靠,大家就能明白。
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定有翻译。
平民之间是就近交流,经济的交流靠商人,国家之间的交流靠使节,军事上的交流就是战争,文人间的交流就是靠文章,且要游学天下,酒楼饭馆是主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