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的犯罪可不可以从宽处罚,是否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2025-05-15 16:58:0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处罚从轻和从重法条有明确的标准,弱势群体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不能作为从轻处罚的条件。但就目前的司法环境看,常有舆论绑架法律的情况存在,弱势群体往往能够在舆论上得到大众的同情,给法官造成一定压力,从主观上影响到定罪量刑。

回答2:

我家庭贫穷,是个孤儿,是弱势群体。是不是说我可以想咋的就咋的,不可能嘛。
从轻从宽的对象:法律是有严格规定,正如一些网民已谈到的未成年人,智障人,残疾人、怀孕女性等。另外,我也同意这个观点,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只是相对的,正如全等的两个三角形只是一种理想,顶多相似而已

回答3:

弱势群体包括的范围在法律上不是一个确定概念,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者,他们犯罪后在量刑时就有从轻或减轻情节。下岗和失业人员人群的犯罪,除了法定情节就不能够从宽。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是绝对平等,而是相对平等,也就是说,法律平等承认合理的差别。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法律规定了合理的差别,并不违反平等原则。合理的差别对待,形式上看是不平等的,但实质上是平等的,因为出发点不平等,差别对待正是为了做到事实上的平等。对于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弱者,加以特殊保护,使之能与常人齐平,以符平等之实。立法的目的是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不知我说明白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