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 义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 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释 义 厌:满足。诲:教导。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 处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6.业精于勤,荒于嬉
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精于勤荒于嬉。有个很好的典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的苏秦,开始虽有雄心壮志,但由于学识浅薄,跑了许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后来他下决心发奋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夜,实在疲倦、快到打盹的时候,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去,刺得鲜血直流。他用这种“锥刺股”的特殊方法,驱逐睡意,振作精神,坚持学习。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7.满招损,谦受益。
出自《尚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8.温故而之新,可以为师矣。
只有掌握好老知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