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三国中的一段佳话,历来为人传颂。但也有人对三顾茅庐的真实性提出怀疑,他们认为真实的历史是诸葛亮自己去见刘备。
据考证,《三国志》之外的史料再没有“三顾茅庐”的记载,而且,纵览整个三国史料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竟无一人提到刘备三顾于诸葛亮,这个在后世尊之为礼贤下士的典范之事迹在三国时代竟无人提起,真是无法想象,与之相对的是,有些史料对刘备和诸葛亮见面的相关记载,与《三国志》的记载大相径庭。根据《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刘备来到荆州后,屯兵于樊城。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诸葛亮料定其下一个攻击目标必是荆州,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于是“北行见备”。刘备与诸葛亮初次相见,又见诸葛亮年龄不大,于是对其并不是特别在意,只当作一般士人接待(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刘备和大家谈完之后,诸葛亮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接着离开,而是留了下来。刘备对他并不在意,而是编起草鞋来。诸葛亮便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草鞋吗?刘备知道诸葛亮有话要说,于是就说,你这是什么话!我不过“聊以忘忧”罢了。诸葛亮接着说,将军度量一下,刘镇南(指刘表)和曹公相比怎么样?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将军自己呢?刘备说,也比不上。诸葛亮说,都比不上,难道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我也发愁,那你说怎么办?诸葛亮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刘备建议刘表鼓励游民自力更生,并登记在册,这样就可以增加荆州的实力了。讲过这一番谈话,最后,刘备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
先抛开《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是否属实,若刘备真的曾经“三顾茅庐”,从常理分析,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正合其意,他摆摆架子,考察一下刘备的诚心当然也有可能,但是让人不懂的是,当时,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正威胁着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不提这个紧迫的现实问题,非常不合乎情理。同时,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从当时危如垒卵的形势来看要高度保密,刘备怎会让人现场做好记录而让天下尽知。与之相比较的是,郭嘉初见曹操时的天下大势分析,后人一字不知,只有曹操感叹:能使我安天下者,必此人。看来,所谓《隆中对》,很有可能是后人附会《出师表》而杜撰的。据此,“三顾茅庐”之说就不可信了。
[编辑本段]【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 刘备三顾茅庐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对其真实性有疑义.<出师表> 的着段记载并不可信. 2.诸葛亮是位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