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讲的是忠义孝三字,十八诸侯讨伐董卓,讨伐是假,给自己谋利是真。为什么董卓不直接把皇帝杀了,自己当皇帝了,怕遇到更多人来杀自己,曹操学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师学曹操,不管你有多委屈,遇不到明主,也不能造反,也不能不听皇帝的话,姜维有机会胜邓艾,但不得不听刘禅退兵。为什么司马昭利用成济杀曹髦,自己不动手,那么曹操的部下一定要讨伐司马昭。如果杀了刘禅,蜀一定会造反,等刘禅死后他儿子些造反了。过去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带老百姓造反,过去老百姓比较愚蠢,谭嗣同六君子 被斩了好多老百姓高兴, 。。。过去孝到什么程度,父母要给你嫁给谁就的嫁给谁
因为司马师没有亲儿子,刘禅虽然投降但当时还非常不稳定,如果把刘禅处置好那些蜀汉旧臣就安定下来了
刘禅是求饶的,司马师是被逼的!
南朝宋刘裕之前,对投降敌方君主或禅让的前朝君主都是比较宽容的,不杀刘禅其实才正常。
在司马师执掌权力的时期,逐步扫除了反对势力,奠定了晋代魏的基础。但由于司马师意外病故,西晋的开国皇权转入了司马昭一系手中。司马师与司马昭之间的权力传递实在非常仓促、混乱的局势下完成的。
司马师的嗣子司马攸只有七岁,家族生死存亡之际,不大可能让他来继承家业。最初朝中讨论替代司马师出征淮南的人选时,提议的是司马孚,并未考虑司马昭,可见司马昭当时在家族内部并没有明确次于司马师的地位。在关键时刻,人们更相信年高望重的司马孚。而且,司马师死后,围绕着司马昭接班问题传出不少流言,反映了司马氏集团内部关于继承人问题存在种种争论和斗争。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司马师去世的日期,《三国志》和《晋书》不同,这一二日之差,可能只是普通的史书叙事错乱,但也可能是为了掩饰司马昭继位前后的异动,特别是司马昭何日从许昌赶到洛阳,他与司马师权力交接的实际过程究竟如何,限于史料,现在已无法获知。